202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41个教师节。9月7日晚,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的第十届“齐鲁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在济南举行,今年共推选出20名(个)“齐鲁最美教师”(包含3个团队)。
活动现场,“齐鲁最美教师”以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他们的事迹令不少观众潸然泪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齐鲁教师的美,究竟美在何处?
美在胸怀家国、肩负使命
心怀赤子念,不忘报国心。“大家好,我是齐鲁工业大学的郝霄鹏,我手中拿的是一片宽禁带半导体,它虽小却肩负重任,能让祖国的雷达看得更远,让我们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更快。”在颁奖现场,郝霄鹏教授手持一片宽禁带半导体走上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一片小小的材料,却极具战略重要性。郝霄鹏说:“西方长期对我们严格禁运。作为一名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科研与教育工作者,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至诚报国’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融入血脉的使命。”
历经十年攻坚,郝霄鹏带领团队最终突破了宽禁带半导体全链条工艺,使氮化镓晶体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深信,教育是根本,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同扎根科研一线,在实战中传承家国情怀与报国之志。
在颁奖现场,还有一段来自海外的连线令人印象深刻。
连线的是正在国外出访的中国海洋大学史宏达教授,他讲述了一个默默在蓝色疆域深耕的故事。
史宏达致力于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从波浪、潮流、潮汐、温差等中获取能量,用来为我们国家的偏远海岛和海上活动供电。35年来,他带领的团队突破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团队在青岛的斋堂岛建成了中国首个600千瓦海洋能示范电厂,并且获得了2024年度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已从教35年,但我从不敢忘记我的老师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做一个梯子,不仅让自己够到高处,还要让学生登高望远。”35年来,史宏达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学生们亲切地喊他“达哥”。他的大部分学生奋战在以工兴海、以工强国的一线,在长江三峡、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成为中流砥柱。
“满脸黝黑,微笑起来只有牙齿是白的”,这是刘伟韬的学生们在某年春节刚从矿山出来的模样。
刘伟韬是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刘伟韬教授常年带领学生奔波于校园与矿井之间,扎根祖国广袤的矿山深处,足迹遍布山东、河南、安徽、山西、内蒙等地的50多个矿井。
“31年的讲台坚守,我清晰认识到,教师的‘大我’,就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教师的报国使命,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起时代的重任。”多年来,刘伟韬勇于打破传统育人边界,将真实场景融入实验室教学,开创了学校本科生海外实践的先河。
“我们的天职就是培育超过我们自己的人,所以在祖国疆土上,培育一代又一代超过我们的优秀人才,是我们确立的远大目标。”正如一位位“齐鲁最美教师”所说,多年来,在齐鲁教师的队伍中,有一批又一批心怀理想者,身在三尺讲台,却始终胸怀家国,为国育人。
美在言传身教、传承理想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齐鲁教师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行动,言传身教,将追寻梦想的勇气和做人的道理,深深烙印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
活动现场,菏泽市单县一中排球队的故事就令人动容。
没有专业排球队,也无专门的训练场馆和器材……这是2004年之前单县一中排球队的“家底”。在这样的条件下,单县一中排球队主教练樊董伟却有一个梦想——让自己的学生从这个小小的操场,走出县城,走向更大的世界。
樊董伟扎根排球场,二十一年如一日,带领学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从一个小县城一路奋斗到全国领奖台,荣获2次全国冠军、5次亚军、1次季军和17次省冠军。
“毕业后我原本打算去其他地方发展,但得知樊老师仍然在辛苦地独自带队,我毅然回来,想为母校的排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颁奖台上,樊董伟的学生动情地说,如今他带的新一批排球队员正在快速成长,他希望能像樊老师一样,带领更多心怀梦想的孩子追寻梦想。
“天天趴在地里捣鼓几粒花生,能做出什么大贡献?”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老师们躬耕沃野,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把科研做进泥土,却总是承受外人的不理解。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粒花生见山河。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泰山学者万勇善教授领衔的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出的三项花生栽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36个高产优质抗逆花生新品种,入选国家骨干型品种和主导品种,为国家粮油安全做出贡献。
多年来,山东有千余名本科生、百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心怀梦想,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天地,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新锐力量。而他们的老师,从心怀梦想的赤子情怀到言传身教的师者担当,从深耕课堂的潜心钻研到点亮心灵的温暖守护,以言行作表率,为学生点燃梦想。
美在无私奉献、生命至上
今年的“齐鲁最美教师”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当他们站上颁奖台的那一刻,台下的观众便红了眼圈。
2025年6月15日,在坦桑尼亚执行医疗援助任务的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教师张军桥,为抢救一名当地妇女不幸被海浪吞噬,用生命完成了人生“最后一课”。
张军桥有一个梦想,危难时刻,生命至上。早在2020年,张军桥就发起“心跳行动”教师志愿服务队,从独自一人在街边“摆摊”科普急救知识,发展到了200多人的多学科师生团队。心跳延续,让生命唤醒生命。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并肩,从一份初心的滚烫炙热到每一次永不落幕的生命接力,张军桥用医者的仁心和师者的担当,诠释了“心跳行动”的真正含义。
张军桥虽然不在了,但他点亮的明灯照耀了更多的人。如今,这个团队已开展400多场培训,近2万人直接参与学习,成功协助救援11例心脏骤停患者。团队不断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急救培训课程体系,编写出版4套急救科普教材,建设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累计在线学习人次突破50万。
“张军桥队长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教师节前夕,张军桥生前的队友替他接过了“最美教师”团队的奖杯。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成就
截至今年,“齐鲁最美教师”评选已有十年。十年,齐鲁大地上走出了数百位“最美教师”;十年,他们不忘三尺讲台的初心,这份初心,是漫漫岁月里的无私奉献。今年特设2016届—2024届“齐鲁最美教师”9位代表的“讲述”环节。
“教育就是要平等地关爱每颗心灵,不放弃每个梦想。”2019年“齐鲁最美教师”魏雅丽说。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心灵。”首届“齐鲁最美教师”、青岛市平度朝阳中学教师吕文强说。
“70多年前,我从南京来到山东,第一次站上讲台,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就知道离不开了。只要你真心对待孩子,他们就能感受到。”2022年获评“齐鲁最美教师”的“布鞋校长”李振华今年已88岁,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讲述,通过视频送上了一段肺腑之言。李振华深情地说:“每当走进校园,听到有人喊我老师,心里就感到特别踏实和温暖。”
一年又一年,“齐鲁最美教师”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十年致敬,齐鲁教师的美,美在胸怀家国、肩负使命的担当,美在言传身教、传承理想的坚守,美在无私奉献、生命至上的情怀。他们用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成就,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接力。
这正是齐鲁教师最美之处,也是教育事业最动人的力量源泉。
来源:海报新闻
编辑:张永超 李新花 刘晓哲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