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连玉先生撰文“中国绘画写意精神的当下践行”为核心命题,通过绘画展览实践、创作体验与哲学思辨的三重维度,构建了一个融合传统哲学、艺术理论与当代文化语境的复杂叙事框架。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写意绘画的技法探索,更在于以“道”为轴心,尝试对艺术本质、宇宙观及文化身份进行系统性重构。以下从哲学内涵、艺术实践、文化反思三层面展开深度剖析:
一、哲学内涵:从“道”的本体论到艺术认识论的跃迁
崔连玉先生对“道”的阐释跳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玄思,转而将其置于现代哲学与科学认知的对话中。通过将老子“有物混成”的宇宙本体论与宣夜说的“气化宇宙论”结合,提出“道即宇宙”的唯物化解读,强调“道”作为物质性存在的根本属性。这种重构具有双重意义:
1.消解神秘主义,强化实践导向:将“道”从不可言说的超验本体转化为可被艺术实践感知的“气”与“能量”,呼应了当代艺术对物质媒介的重视。
2.打通中西宇宙观对话通道:宣夜说“天体漂浮于气”的模型与现代天文学的暗合,暗示东方宇宙论的科学潜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跨时空的哲学支撑。
崔连玉先生将“道”等同于宇宙的物化存在,强化其作为“生成法则”动态维度。老子之“道”的辩证性(“反者道之动”)与超越性(“道法自然”)在此处展开加以深化。
二、艺术实践:写意精神的解域化与再编码
崔连玉先生以“既雨新潮”系列作品为案例,展现了写意精神的当代转型策略:
1.技法突破的哲学化:
《流动的花》通过物象分解重构,挑战传统“形神兼备”的写意范式,暗合德里达“解构”逻辑,将“意”从固定能指中释放。
《宇宙不混沌》以色块组合隐喻“道生万物”,将道家宇宙生成论转化为视觉语法,实现哲学观念的图像转译。
2.审美范式的颠覆:
《非花似花》以抽象色块引发“似与不似”的认知张力,呼应现象学“悬置判断”的观看方式,使观者从“辨识物象”转向“感知关系”。
《妙然天成》利用泼彩的偶然性对抗理性控制,通过“天人互动”复归庄子“庖丁解牛”式的技艺自由。
三、文化反思:后人类语境下的传统返魅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重塑艺术生产的时代,崔连玉先生的探索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策略性:
1.对抗技术理性的诗学抵抗:
强调创作中“情绪波动”与“天人合一”的不可控性,以身体经验对抗算法生成的艺术祛魅,延续本雅明“灵光”的守护。
2.重构东方美学的当代合法性:
通过“写意精神”的泛化(涵盖工笔、写实等),打破西方现代艺术“抽象/具象”的二元框架,建构非对立的美学体系。
3.危机中的文化诊断:
《亦似飞天》以病毒喻指当代审美的价值混乱,揭示全球化语境下“美”的认知异化,呼应韩炳哲“平滑美学”批判。
崔连玉先生对数字技术的态度明显暧昧,探讨写意精神如何与AI生成艺术形成后人类共谋,形成对立而融合关系。
四、理论拓展空间
1.本体论悬置:“道”的物化阐释具新意,解决艺术创作中主体性(“以道入画”)与客体性(“道法自然”)的辩证关系,为“天人合一”提供细腻知觉理论支撑。
2.历史维度触及:对写意精神演变的谱系学进行梳理,将写意等传统资源纳入当代转化的话语网络。
3.技术哲学触探:对新媒体艺术的态度与写意精神实践场域进行融合,水墨技法、数字笔触等新技术重构“道”的呈现方式。
结语:作为文化工程的写意精神
崔连玉先生的文章及绘画深层价值在于将艺术实践上升为文化本体论的重建工程。崔连玉以“道”为方法论,试图在宇宙观(宣夜说)、生命哲学(天人合一)、艺术实践(写意创作)之间建立超链接,构筑抵御技术理性与文化同质化的东方美学堡垒。这种理论与绘画实践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提供了珍贵的范式——不是对传统的怀旧式复刻,而是通过哲学重构激活其当代生产力。相信崔连玉先生今后的研究会打通古今中西的理论经脉,使写意精神真正成为“流动的现代性”中的活性基因。
作者:王晓亭
编辑:刘德增 张永超 刘晓哲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