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在潍坊的烟火巷弄间,飘散着一种跨越百年的香气。当枣泥酥皮的酥与重油月饼的绵软在舌尖交融时,人们总能想起那句老话:“馈送亲朋增好感,恒盛斋里货精良。”自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创立至今,恒盛斋以一块点心为媒,将潍坊人的细腻温情与匠人匠心的执着,凝结成流淌在时光中的味觉记忆。
诞生于晚清商贾云集的潍县,恒盛斋的兴盛与当地手工业的繁荣密不可分。彼时,点心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甜蜜点缀,更是礼尚往来的文化符号。创始人以“选材必良、手艺必精、用心必成”为信条,将杏仁、核桃、芝麻等食材融入方寸之间,让点心成为传递情感的载体。历经时代变迁,第四代传承人刘盛海于2005年成立潍坊恒盛斋食品有限公司。2021年,恒盛斋点心制作技艺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外国友人对恒盛斋的点心称赞不已。
走进恒盛斋作坊,案板上层层叠叠的面团正在经历一场奇妙的蜕变。枣泥酥皮点心、重油月饼作为镇店之宝,其制作工艺堪称点心界的“活化石”:五斤面粉配三斤油,经“三揉三醒”方能成就酥皮;枣泥馅需反复蒸制研磨,去除涩味保留甘甜;烘烤时火候的微妙把控,让月饼表面形成琥珀色的“油光”,内里却保持绵软如云。这种将时间沉淀在技艺里的坚持,让每一块月饼都成为可以入口的文物。
恒盛斋的甜,是潍坊水土滋养出的独特滋味。枣泥酥皮点心以新疆若羌大枣为魂,经九蒸九晒激发出醇厚枣香;燕尾酥形似飞燕,暗合潍坊风筝之都的灵动;大喜枣麻圆用花生碎与红糖交织出软糯香甜的口感。在潍坊人眼中,恒盛斋点心不仅是味蕾享受,更承载着礼俗文化。中秋的重油月饼寓意团圆美满,春节的蜜三刀象征甜蜜喜乐,婚庆的大喜枣传递吉祥祝福。这种将情感寄托于食物的智慧,让点心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当工业流水线上的糕点日益标准化时,恒盛斋依然坚持“一炉一烤、一饼一印”的古法。这种近乎固执的坚守,不仅守护着传统点心的灵魂,更让每个品尝者都能在酥脆与绵软间,触摸到匠人精神的温度。
新派融媒体记者:于哲/文图
编辑:朱明洁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