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6月15日早上8时,潍坊昌乐县城区居民刘海平和王秀英不约而同走进位于利民街东段的织带饰品“乐业工坊”,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在创业者和昌乐县人社局等单位共同支持下,众多“乐业工坊”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为城乡家庭妇女提供就业岗位,托起她们的创富梦想。
“乐业工坊”运营者何玉霞(右)和刘海平一起探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刘海平已经在织带饰品“乐业工坊”工作了十多年,主要负责拆解织带。据她介绍,自己成为“宝妈”后,很想找一个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养家糊口的务工岗位,“乐业工坊”的诞生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一天能挣100多块钱,虽然不算多,但工作环境好、劳动强度不大,尤其是时间相对宽裕,能最大限度照顾孩子和家庭。”刘海平的话里透着满足和欣慰。
王秀英老人接近70岁了,她正在将拆解好的一块块小织带折成蝴蝶结,一天能折3000多个,按量计薪,差不多接近50元。对这份工作她也很满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不好找工作,多亏工坊提供这样的手工活,不脏不累,家门口就能挣钱。”
何玉霞向初学者讲解加工要领。
记者采访时,既是“乐业工坊”运营者又是潍坊市“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何玉霞忙个不停,要么发快递,要么联系订单。这是一位在饰品行业打拼了数十年的“女强人”,当年依托昌乐本地织带产业提供的原料优势,一个人在车库干手工活,单打独斗,后来渐渐闯进国内外市场,如今带动更多人加入。
“昌乐各个镇街都有加工网点,数百名富余劳动力常年从工坊领订单,我们的织带饰品也从单一品种扩展到了蝴蝶结、玫瑰花、仿真花等近十种。”何玉霞自豪地告诉记者。
织带饰品“乐业工坊”的成品展柜。
在昌乐城乡,“乐业工坊”还有许多,包括缝纫、草编等业态,之所以在群众当中具有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除有赖于创业者个人的智慧和努力外,亦是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全力支持、排忧送暖的结果。何玉霞对此如数家珍:“前些年县里为我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无偿提供创业场所,让我在那里掘到了第一桶金;县人社部门鼓励我参加创业大赛和接受‘创业者说’等沙龙式培训,提高了管理和经营素质;社区不但提供加工和培训场所,社区网格员还帮我们与富余劳动力对接。”
利用自媒体宣传“乐业工坊”是何玉霞的宣传新途径,她把织带饰品加工技艺制作成短视频上传,免费供人学习,同时提高产品知名度。“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抓订单、拓市场,看到大伙有活干、有钱挣,我觉得很高兴!”何玉霞说。
新派融媒体记者:孙希明/文图
编辑:朱明洁 孙锦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