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襄盛世,万印传薪火。10月22日,备受海内外金石篆刻界关注的纪念陈介祺诞辰210周年,2023年潍坊陈介祺金石文化周暨陈介祺学术思想与金石文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陈介祺故里——潍坊市隆重开幕。
近十年来,潍坊市加强中日韩金石文化交流,举办系列陈介祺学术纪念及金石文化活动,推动金石文化在校园及社会面广泛传承发扬,中国“金石之都”实至名归,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金石文化大纛高地。
(一)
“天将金石付斯人”
潍坊文化底蕴深厚,文祖仓颉、名君虞舜和贾思勰、苏东坡、郑板桥、张择端等150多位名人在此出生或居住,陈介祺就是其中煌煌彪炳者。
潍县人陈介祺,作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大收藏家,他将毕生精力倾注在金石收藏、鉴赏、创作与研究上,其收藏十一件三代古钟、七千余方古玺印、数千片陶文、秦汉封泥,收藏的西周毛公鼎更是驰名中外,并因创立“万印楼”而闻名天下。
陈介祺一生著述极为丰富,在史学界、考古界、金石学界、书法界、收藏界、古文字学界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为研究整理和传播我国金石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金石收藏家吴云论陈介祺“海内学者封为山斗,咸谓灵光岿然”;鲁迅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
就金石而言,潍坊自古也是中国金石文化重镇,金石文化兴盛,金石名家辈出,一代代金石学人推动金石文化在潍坊大地千年演进、百世流芳。
北宋欧阳修知青州,著述了《集古录》,记录了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编撰了《金石录》三十卷,记录了从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金石研究专著之一。
苏东坡在诸城居官三年,嗜藏砚台,有遗文留世。明末清初著名金石学家周亮工在在潍两度为官,著有《赖古堂集》《赖古堂印谱》《印人传》《尺牍新钞》多部金石学著作。
清乾隆年间郑板桥知潍县,与当地金石书画家多有交往,影响一时。
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至晚清陈介祺,潍坊的金石学达到鼎盛,形成了“金石学在山左,山左金石学在潍县”的局面。
特别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陈介祺,将金石收藏、鉴赏与研究推向了高峰,被海内外学术界公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集大成”的一代金石学宗师。
近年来,潍坊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挖掘弘扬陈介祺金石文化,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持续擦亮“金石之都”文化名片。经过近10年的打造,“陈介祺艺术节”和“陈介祺金石文化周”已经成为国际金石文化交流的年度盛会,“陈介祺奖”和“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也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知名文化品牌。
(二)
八方精气新“万印”
本届陈介祺金石文化周,以“纪念陈介祺诞辰210周年”为主题,在潍坊设主会场,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英国、马来西亚和中国港澳台地区都设立了分会场,主要举办5大板块包括5大高端展览、3个学术活动、11项精品捐赠、京剧名家名票演唱会、第八届十笏园国际金石文化用品博览会等活动,是一次重量级的国际金石文化盛会,为国内外金石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展示交流平台。
本届陈介祺金石文化周上,当代“万印楼”正式揭幕。“致敬陈介祺”•万印楼藏当代篆刻艺术大展部分作品同时在当代“万印楼”展出。
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陈介祺金石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早在数年前就提出弘扬陈介祺金石文化,打造千百年“金石之都”文化品牌,并根据历史上“万印楼”已成为“无印楼”的现状,提出用10年时间再造一座当代“万印楼”。
2014年以来,通过举办“陈介祺奖”国际篆刻大展和“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活动和面向海内外征集当代篆刻名家作品,以及发动全社会有文化情怀的艺术家、收藏家捐赠,当代“万印楼”印章收藏达到了10086方,精品印屏7349件,累计藏品已达到21000余件,并永久陈列展示,汇四海之文气,聚八方之精华,正大气象,文教双兴。潍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10年时间再造一座当代“万印楼”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这是中国乃之国际金石篆刻史上的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重大文化工程,对推动世界金石篆刻艺术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代“万印楼”,既是历史上“万印楼”文脉的延续传承,又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在中国印学史上将与历史上的“万印楼”具有同等的学术地位。
(三)
“人扩灵明亦在兹”
天开混沌由文字,人扩灵明亦在兹。金石发展离不开学术的强力支撑。10月21日在潍坊举行的陈介祺学术思想与金石文字研究学术研讨会,层次高、学术性强,是本次陈介祺金石文化周的最大亮点之一。
研讨会由潍坊市联合西泠印社共同组织,设立以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主任的组织委员会,负责全程组织领导工作,设立以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朱关田先生为学术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先生和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先生为主任委员,黄惇、朱培尔、陆明君、郑训佐、范正红、孙敬明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投稿论文的全程评审工作。
前期征稿共收到86篇,评审入选论文28篇,特邀论文29篇。研讨会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西泠印社、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印社等6家全国和省的权威学术机构全部参与支持,19位特邀专家和17位获奖入选论文作者在21日的研讨会上发言。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以“陈介祺学术思想与金石文字研究”为主题,围绕陈介祺学术思想、成就,以及晚清和现当代金石文字研究等分组展开研讨,充分交流研究成果,热烈开展学术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研讨会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水准,在近些年国内外同类学术活动中都是空前的。
(四)
“此君何处不相宜”
中国历代对美的探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多着重于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研究。
而美,是无处不在的,金石篆刻艺术即是其一。
回归现代,篆刻中的传统金石之味,若是延伸至生活中,又是怎样一番体验?
金石进校园。陈介祺故居一墙之隔,就是潍坊市第三中学。当年的潍坊三中校园建设,也用了部分陈氏地基,潍坊三中与陈介祺,就这样产生了割舍不开的联系。
十余年来,潍坊三中依托“万印楼”,开展金石文化进课堂,设立专门教室,编写专用教材,聘请专业老师,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建起了汉字金石文化体验馆和当代学生版“万印楼”,并把当代学生版“万印楼”建成了全市中小学生金石篆刻学习交流中心、全国中小学金石篆刻培训示范中心、国际中小学金石篆刻收藏展示中心。目前当代学生版“万印楼”已收藏全市中小学生篆刻学习临刻的印章8200余方。
以潍坊三中为龙头,潍坊市已在全市100所有条件的中学开设了金石篆刻课,受熏陶学生数十万人以上。
专业研究教育上,潍坊学院陈介祺金石书法学院和黄河流域高等院校金石书法联盟在2022年第四届陈介祺艺术节上正式揭牌;中日韩金石篆刻交流互鉴中心也正式落户潍坊。
社会层面,金石篆刻艺术也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陈介祺金石文化周的举办地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金石元素随处可见,体现出多元化的旺盛生机。篆刻爱好者侯家平将潍坊历代文化名人、美景、美食等入篆印,以篆印传播地方文化;金石爱好者李玉富将古玺印导入古旧砖雕,并与时俱进、时出新语,饶有意趣。而十笏园后街一溜多个玉石雕刻作坊,除了传统的纹样雕琢,还参入了金石精神,使得摆件、把件、挂件等作品更具文化意蕴。
金石篆刻艺术融入大众生活。在潍坊市潍城区,依托百年名园自怡园建设的金石文化公园已正式落成对社会开放;在不少地方的公园,金石篆刻艺术嵌入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本土故事结合,传统文化精粹在新时代“落地生根”。
金石篆刻艺术在视觉设计上也大有可为。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文化追求的提高,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古早”的时代,从金石篆刻中寻找灵感。发掘金石之美、书法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金石篆刻艺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所好与时虽异趣,此君何处不相宜。”在本次金石文化周纪念特展上,陈介祺先生的一副集联让人心生无限感叹。金石篆刻虽为方寸之物,源起小众,但在当今文化繁荣大背景下越来越兴盛,越来越被更多人喜欢,越来越走入更多领域,“何处不相宜”?!
(五)
“千古文化传金石”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金石学是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识。
世界金石看中国、中国金石看潍坊。今年既是一代金石学宗师陈介祺诞辰210周年,又是潍坊提出弘扬陈介祺金石文化、打造“金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的整十年。风雨兼程,披星戴月,坚韧不拔,勇毅前行,经过连续十年的不懈努力,陈介祺艺术节和陈介祺金石文化周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国际金石篆刻年度盛会;“陈介祺奖”和“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知名文化品牌;潍坊已经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丰富、参与的国家和地区最广、参加的金石篆刻同道最多的国际金石文化聚集高地和交流中心。
“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夹气上云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金石艺术长天浩荡,舞台广阔。
“金石之都”潍坊,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挖掘、研究利用好陈介祺金石文化,把“金石之都”这个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好、推介好,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做好文化“两创”答卷、赋能群众美好生活、助力山东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潍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