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清晨的潍坊昌邑市卜庄镇大陆村万亩梨枣园,薄雾还未散尽,枣农们早已提着竹篮钻进了枣林。“以前光靠种枣,一亩地一年挣几千块;现在林下种着菜,旁边养着蛙,收入翻着番!”枣农陆建业边摘着翠绿的生菜,边指着不远处的林蛙养殖棚,眼里满是笑意。
卜庄镇大陆村万亩梨枣园
这生动的场景,正是卜庄镇“枣菜虫蛙禽”五维立体循环种养模式的日常缩影。一场颠覆传统农业的绿色变革,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绽放。
走进梨枣园深处,层层叠叠的枣树枝叶间,藏着循环农业的“密码”。树下整齐排列的菜畦里,生菜、油麦菜长势喜人;菜畦旁的昆虫养殖棚内,黄粉虫在麸皮与蔬菜残叶间蠕动,工作人员正将筛好的虫粪装进袋子。这些“宝贝”既是家禽的优质饲料,也是滋养枣树与蔬菜的有机肥。
“你看这林蛙棚,温度、湿度都有智能监控。用昆虫喂出来的林蛙,肉质紧实,提取的林蛙油更是稀罕物!”山东枣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陆丰智指着棚内跳跃的林蛙,向记者展示循环链的关键一环。从枣林到菜畦,从虫棚到蛙舍,再到散养的家禽群,“地生枣、叶变茶、菜养虫、虫饲蛙禽、粪肥地”的闭环链条,让土地资源实现“吃干榨净”的高效利用。
卜庄镇“枣菜虫蛙禽”五维立体循环种养模式
在公司的深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不停。以往单一售卖的梨枣,如今摇身变成冻枣、枣糕、枣泥月饼,包装精美,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另一边的林蛙油提取生产线,正通过生物分离与低温处理技术提炼出高纯度的林蛙油产品。“连以前没人要的枣芽、枣叶,现在都能炒成枣芽茶,一斤能卖好几十块!”公司负责人陆玲辉拿起一罐枣芽茶,茶香四溢。据介绍,通过延伸产业链,卜庄镇梨枣产业彻底告别了“靠天收枣”的单一模式,亩均综合收益提升2.5万元,绿色品质与安全等级也节节攀升。
循环模式的成功,离不开要素赋能的强力支撑。在“侨乡共富工坊”电商基地,昔日闲置的校舍如今热闹非凡。网红主播正对着镜头推荐“大陆梨枣”:“家人们看过来,咱们这枣脆甜多汁,还有有机认证!”
基地内,梨枣、林蛙油、枣芽茶等特色产品整齐排列,通过“电商+品牌”模式,“侨乡优品”区域公用品牌声名远扬,年出口创汇超5000万元,带动500多人就业。“我们还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当‘乡村科技合伙人’,改良枣品种、优化林蛙繁育技术。科技就是咱的‘金钥匙’!”卜庄镇农技站站长梁孟菊笑着说,20余名高端人才的加入,为产业破解了不少“卡脖子”难题。
丰收在即,枣农笑开了花。
最让枣农开心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增收红利。“把地流转给公司,不仅有租金,还能在园里打工,一个月挣30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村民陆大鹏算起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卜庄镇创新“土地流转+务工就业+链上分红”机制,让10余个村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预计今年户均增收1.2万元。同时,通过“生态链增值”与“风险联防共担”,让良好生态变成了经济收益,还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如今的卜庄,枣林郁郁苍苍,菜畦生机勃勃,蛙鸣禽啼相映成趣。“枣菜虫蛙禽”五维循环模式,不仅激活了土地的乘数效应,更奏响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乐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莹/文图
编辑:平小娜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