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今日要闻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2025-10-15 08:57:45 编辑:李婕宁

原标题:仲观平: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写在山东回顾“十四五”、展望“十五五”之际

  (一)

  2021—2025,时间巨笔如椽,奋进脚步铿锵。

  当思想的伟力注入发展的动脉,当“挑起大梁走在前”的号角响彻山海,这片孕育了儒家文明的热土,正以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嬗变,写下山东“十四五”时期崭新而辉煌的答卷。

  五年砥砺,山海作证!这五年,是山东将殷殷嘱托化为实践伟力的五年,是将战略指引转为发展胜势的五年。这背后,是山东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道路的坚定执着,是以“走在前、挑大梁”的魄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的生动实践。

  当我们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回望,这条奋进之路,愈发清晰明亮。

  (二)

  科学思想的伟力,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观念的“总开关”一旦打开,发展的格局便会为之一新,实践的天地随之豁然开朗。

  回望“十四五”,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亲自擘画“十四五”蓝图,引领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在山东发展的关键时刻,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寄予厚望重托,为山东发展指明方向。

  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三个走在前”的殷殷嘱托,如灯塔般为山东的奋进航程立起新坐标、确立总航标。

  2023年9月,总书记的脚步深入枣庄的石榴园与乡亲们中间,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这篇大文章,指引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夯实共同富裕的根基。

  2024年5月,总书记再次踏上齐鲁大地,赋予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的时代重任,并从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等关键维度,指明新征程上的攻坚方向。

  总书记五年三赴齐鲁,从“走在前”开篇破题,到“挑大梁”纵深推进,战略指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要求一次比一次具体,使命一次比一次光荣,责任一次比一次重大。这声声嘱托,是贯穿山东这五年发展最激昂的主旋律;这步步指引,是推动齐鲁大地发生深刻变革根本的原动力。

  这五年,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牢记“国之大者”,将谆谆嘱托转化为施工图、任务书的五年。

  从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谋篇布局,到一次次省委全会精准施策;从多次与民营企业家举行座谈,释放“不能变也不会变”的强烈信号,到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提振消费工作大会等,全省上下一步一个脚印,在各领域专项部署协同发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务求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创造性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让思想的磅礴伟力,在齐鲁大地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这五年,是亿万山东人民在伟大思想感召下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五年。

  我们看到,2024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38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们见证,面对全球市场的波谲云诡,外贸企业迎难而上,奋力在风雨中闯出新路,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同比增长6.8%;我们感受,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担当作为成为时代强音。亿万齐鲁儿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执笔,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壮丽新篇。

  这五年,是山东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五年。

  从追求速度规模的“量的积累”,转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从部分领域行业的“单点突破”,转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系统变革”,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履,具化为新旧动能的迭代、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重塑、绿色低碳的深入实践,成为塑造山东未来的决定性力量。

  实践雄辩地证明,思想的伟力,总能穿透时光、照亮现实。山东这五年一切深刻变革与气象更新的源头活水,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三)

  10月11日上午,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在海阳黄海之滨迎来第二次远征,这也是东方航天港第20次成功“送货”到太空。“火箭大省”的新标签,正刷新人们对于山东的认知。

  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总是因提出问题而警醒,因解决问题而进步。

  经济大省“走在前”,注定了要先期遭遇发展中的“成长烦恼”;经济大省“挑大梁”,就必须扛着“时代之问”率先作答——

  当“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深水区,如何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无缝接续、同频共振?当“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怎样的“齐鲁样板”才能承载“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百年变局的惊涛骇浪中,又该如何精准拿捏“发展”与“安全”的平衡艺术,筑牢行稳致远的根基?

  回答这些时代之问,在固有的认知框架内难以找到完美答案,却恰恰成为山东在“十四五”期间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观念更新与实践突破的现实起点。

  五年来,从中央的宏阔擘画到省委的精准落子,山东对自身发展方位的判断日益清醒,对前行路径的思考日益深邃,对奋斗目标的谋划日益坚定。一系列关乎“怎么看”与“怎么办”的重大命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指引下,得到了最坚定、最清晰、最有力的回答,展现出磅礴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

   以“创新”驱动引擎,重塑经济筋骨。

   从“山东制造”向“山东智造”的跃迁,不仅是概念转换,更是发展动能的根本性重塑。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双双问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3%”这一结构性指标,标志着创新已从“助推器”升级为“主引擎”。济南深耕空天信息,枣庄锚定“北方锂电之都”,16市在“因地制宜”中竞相开辟新赛道,正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生动的注解。

  以“协调”擘画蓝图,打开发展格局。

  破解东西失衡、城乡分野的旧有格局,山东纵深推进济青“双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推动区域发展优势互补、整体跃升;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把出海口“搬到”沿黄流域企业的家门口,陕西80%的进出口集装箱以山东港口作为服务口岸;破解乡村发展瓶颈,山东以片区建设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抓手,全省梯次建设片区2070个,覆盖行政村1.8万个。从区域联动到城乡融合,从陆海统筹到乡村振兴,齐鲁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区域协同、城乡共进的恢弘画卷。

  以“绿色”描绘底色,转变发展模式。

  这五年,是山东发展底色最为深刻的变革期。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40%;“绿电”装机历史性超煤电,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1%;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一系列硬核举措昭示着与过去粗放增长方式的彻底决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血脉,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愈发清晰。

  以“开放”拓展空间,链接全球资源。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山东没有收缩战线,而是以更大魄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山东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3万列,成为全国用时最短突破万列的省份;开通外贸航线260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山东正从“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枢纽”迈进,以河的通达连接内外,以海的胸怀拥抱世界。

  以“共享”凝聚人心,践行发展初心。

  一场戏的舞台有多大?曹县的“一元剧场”给出了答案。这台持续6年的大戏,已累计演出400余场,惠及20万人次。发展的价值,最终要由人民共享来检验。从财政支出持续向民生倾斜,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占比80%左右,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再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扎实推进,山东发展的“温度”可触可感。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发展的成果正惠及每一位齐鲁儿女。

  事实证明,理念一变天地宽。

  五年,不过是时间长河的一瞬,却足以让一个经济大省重塑筋骨、焕发新颜。发展理念之变,引领发展动能之变,推动发展格局之变。它不仅推动山东GDP即将跨越10万亿历史性关口,更在深刻的结构调整与动能转换中,塑强了抵御风浪的坚韧筋骨,奠定了未来长远发展的稳固基石。

  (四)

  五年之变,是一场发展逻辑的重塑,也是一次发展气象的焕新。

  当文化的生命力被时代唤醒,当优良作风凝聚起攻坚合力,当发展成果转化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幅厚重而温暖的现代化图景,正在齐鲁大地渐次展开。

  以“第二个结合”开辟文化“两创”新境界,齐鲁文化绽放时代华彩。

  一朵花的能量有多大?菏泽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生物医药等产品260余种,年产值达13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50万人。每年4、5月份,牡丹进入盛花期,10余个牡丹观赏名园遍布全城,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在山东的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2024年,全省旅游收入突破万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增长26.5%……数字背后,是山东对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建文明互鉴的“思想平台”,到“山东手造”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从东方航天港化身文旅打卡新地标,到乡村儒学讲堂润化乡风……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中的记忆,而是成为驱动产业升级、赋能社会治理、凝聚精神力量的“活性因子”。

  从历史深处走来,与时代发展同频,齐鲁大地文化“两创”的“一池春水”生机盎然,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升腾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以铁规矩锻造好作风,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文件内容更精简、要求更明确;报表、挂牌少了,检查考核更加务实;刹住了违规吃喝的歪风,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厚了……谈到近期工作中的“小变化”,不少党员干部感受颇深。

  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有了铁规矩、硬杠杠,正是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松绑减压”,推动干部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大胆干事。

  近年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会所中的歪风”,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到以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托举老百姓“好日子”,全省上下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切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打出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新风正气,浸润的是社风民风,凝聚的是奋进合力。将作风建设深度融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实现政治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齐鲁大地上,干事创业的环境更加清朗,干事创业的劲头更加充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获得感”,人民群众精神面貌更加昂扬。

  前段时间,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17秒的视频,向世界展示山东威海新晋顶流打卡地——至海港湾海上足球场,并配文“在中国,人民始终占据每一处公共空间最重要的位置。”这恰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体现。

  “十四五”以来,全省已改造老旧小区1.5万个、270多万户,老城区改出新生活;完成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90%以上;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3万户,在全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名列第一;连续四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10个省份,“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政务服务新常态。以改革创新护航民生温度、托举发展高度,正是山东答卷的鲜明底色。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利益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源于人。

  山东高质量发展每一项成就的取得,说到底靠的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今天的山东,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无数党员干部、经营主体、基层群众以坚定而扎实的“一小步”,共同勾勒出山东奋进的壮阔图景,也照亮了一个大省迈向未来的光明之路。

  (五)

  五年奋进,气象万千;五年变革,守正开新。

  放眼今天的齐鲁大地,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绿色低碳转型坚定有力,文化“两创”绘就时代新卷,民生福祉书写“稳稳的幸福”。山东正以一场全面、深刻、带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嬗变,作答“何以走在前”的时代命题,淬炼“何以挑大梁”的硬核担当。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历史关口,山东有足够的底气!这底气,来自五年来夯实的产业根基、激活的创新动能、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凝聚的人心力量。山东更有奔涌的锐气!这锐气,是“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魄力,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前路潮涌,使命在肩。一个始终胸怀“大局”的山东,一个动能更加“强劲”的山东,一个发展持续“迭代”的山东,正以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中,继续破浪前行、谱写新篇!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编辑:李婕宁 李新花 刘晓哲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