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高浪急下,山东外贸顶住了压力、扛住了风浪,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三个关键词看山东外贸韧性何来
□记者卢鹏 通讯员张进刚 报道 7月14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数艘巨型货轮靠泊,码头高效作业,港区一派繁忙景象。
外贸进出口实现1.73万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7月17日,山东外贸上半年成绩单出炉,在“风高浪急”的国际背景下,山东扛牢大省担当,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为全国外贸增长贡献了近20%的增量。
“风浪越大,越显破浪韧性。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际经贸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山东外贸顶住了压力、扛住了风浪,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为全年外贸实现稳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济南海关副关长辛杨说。
关键词一:主力军
100家外贸企业中
92家是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作为外贸大省,近年来山东在扶持民营外贸企业等方面持续加力。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突破6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617家,每100家外贸企业中有92家是民营企业。
“当前,山东已经形成了民营企业为主的进出口发展格局,它们是山东外贸发展最主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青岛海关副关长石勇介绍,上半年民营企业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比重达到76.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民营企业对国际产业合作发挥着关键作用,众多民营企业通过中间品贸易,将山东产业链优势辐射到海外。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民营企业出口中间品3943.3亿元,增长8.7%,钢铁、塑料、铝、玻璃、五金、纺织等行业中间品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进口方面,上半年,民营企业16类大宗商品进口值达到3371.7亿元,增长13%,占全省大宗商品进口总值的78.4%。
在产业产品结构转型方面,山东民营外贸企业也呈现出向高端化迈进的趋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民营企业高端装备出口349.3亿元,增长58.9%;电子技术产品出口231.8亿元,增长26.5%;船舶、电动汽车、机床出口分别增长98.6%、79.6%、16.3%。同时,民营企业外贸品牌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上半年自主品牌出口1922亿元,增长15.1%。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顾春太认为,民营经济出口增长是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国内政策驱动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或者说国际产业“博弈”,外资企业出口受到影响;国内政策驱动即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金融支持等措施,直接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随着国内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有更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从而推动出口产品向高端化迈进。
关键词二:含新量
山东制造形成特色
“出海品牌链”
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山东正持续深化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积极打造经济发展强引擎。在外贸领域,“山东制造”出海步伐不断加快。上半年,全省工业品出口1.04万亿元,增长6.1%,规模列全国第四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认为,上半年山东出口产品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品出口900.8亿元,增长28.1%,显示山东出口产品特别是工业出口产品,正在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全省出口工业品中,境内自主品牌占比达26.1%,提升了1.3个百分点。
辛杨表示,山东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推出“好品山东”等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了全省具备竞争优势的工业企业逐步由“无品牌”转向“自主品牌”。从重型装备到高端零部件,从家用电器到新能源客车,山东工业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出海品牌链”。
作为外贸出口的“新动能”,以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体现了山东绿色低碳、高端制造领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成果。上半年,全省“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2.2%,特别是对智利、东盟、阿联酋等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增速分别达到280.4%、152.5%、165.9%。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产品出口已连续26年领先全国。为推动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5月,省政府发布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企业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建设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畅销产品。
“政策助力与产业优势叠加,推动山东农产品‘向新力’不断增强。”石勇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出口“干大蒜”单价达到每千克24.3元,明显高于9元左右的鲜蒜出口单价,宠物食品、苹果汁、辣椒粉、植物蛋白等特色优势行业也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出口附加值,实实在在帮助农产品实现了“身价翻倍”。
关键词三:朋友圈
新兴市场贡献
超六成出口增量
为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去年我省深入实施“好品山东 鲁贸全球”境外市场开拓行动,累计组织8000余家企业赴重点国别和市场参加展洽谈活动。今年进一步拓展为“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国际市场开拓行动,支持1万家企业参加370场以上境外展洽活动。
辛杨介绍,上半年,山东产品出口到全球242个国家和地区,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个;出口规模超50亿元的贸易伙伴达4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个。
在东盟方面,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山东与东盟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持续加深,并产生了积极的外溢和示范效应,东盟已连续3年保持山东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上半年,山东对东盟出口1866.6亿元、增长4.1%。在对金砖国家出口方面,随着金砖合作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山东企业借势“大金砖合作”加速出海,上半年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1673.4亿元,增长8.1%。
同时,山东持续发力其他新兴市场,上半年对非洲出口907.2亿元、增长30.7%,对中东出口816.4亿元、增长11%,对中东欧出口267亿元、增长14.2%。
“这些新兴市场合计贡献了山东超六成的出口增量,是推动山东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辛杨说。
在传统市场方面,尽管我省对传统市场出口面临一些挑战,但整体仍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对欧盟出口增长10.9%;对日本、英国出口分别增长6.9%、15.2%。
“‘山东好品’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我省超五成的吸尘器、超六成的空气净化器出口到日韩,超五成的植物编结品、超四成的宠物食品出口到了欧洲。”辛杨说。
做好自己的事,就不怕“风高浪急”。外贸企业通过品牌推广、新品研发快速响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遇。
顾春太建议,下一步,山东应持续跟踪研判全球贸易政策调整变化,提高对供应链变动的短期反应速度。同时,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国际贸易新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协同应对供应链中断等问题,加快构建全球经贸服务网络,提升贸易服务能力。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孙源泽 戴岳 卢鹏)
来源:大众新闻
编辑:李婕宁 刘晓哲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