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在潍坊安丘,活跃着这样一支志愿团队——他们日复一日,用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传递“守护生命的温暖”。他们就是安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守护生命之翼”志愿者团队。

危网中的生命守护
2024年深秋,志愿者团队接到安丘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紧急电话:大盛镇一处果园内发现大规模非法捕鸟网,需立即清理救援。
抵达现场后,只见数十米长的细密捕鸟网如死亡帷幕悬挂于果树间,网上挂满已风干或仅剩羽毛的鸟类尸体。
“网太密了,我进去仔细看看还有没有活着的!”团队负责人刘兵兵弯腰钻入了纵横交错的网阵之中,仔细搜寻着生命的迹象。
“这里!还有活的!”他急切地喊道。那是一只亚成体雕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强壮有力的翅膀被无数几乎看不见的尼龙细线死死缠住,越是挣扎,勒得越紧。网线已经深深嵌入了它的喙部周围和咽喉部位的软组织,使它连发出哀鸣都变得困难。那双大而有神的眼睛,此刻因痛苦、恐惧和窒息而半闭着,令人揪心。
“稳住它!”一名队员轻托雕鸮,防止其因紧张再次挣扎造成二次伤害。刘兵兵屏住呼吸,拿出剪刀和打火机——这是他们总结的“土办法”:对缠紧的细线,先用火机灼烧断头防拉拽,再用尖头剪刀一点点挑断勒入皮肉的网线。
每一根线的松动都可能带来新的刺痛,雕鸮的每一次抽搐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快了,再坚持一下……”终于,最后一道勒在喉部的致命网线被成功剪断!队员们进行初步救护后,将其送往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接受专业治疗与康复。

润物无声的野保普法
除了直接的救助行动,团队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野保普法教育中。2024年,他们启动了"野保宣传进校园"系列讲座,与青少年面对面近距离接触。
在安丘市实验小学的课堂上,队员们通过展示救助过程的影像资料,向学生们讲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原来一只小小的画眉鸟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个初中生在课后感慨地说,“我爷爷以前也养过,回家我要告诉他这是违法的。”普法的种子正在悄然生根。
最让队员们欣慰的是,这些普法教育真的产生了效果。2024年秋天,一位村民主动联系团队,要求上交自己多年前制作的捕鸟笼。“孩子回来跟我说了你们的讲座,虽然很久没用了,但还是交给你们处理比较好。”这位村民诚恳地说。
团队还编制了《安丘市常见保护野生动物图鉴》,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法律条款,在社区、集市免费发放。这份图文并茂的宣传册成了群众识别保护动物的重要参考,至今已接到数十起根据图鉴提供的举报线索。

春日新生的温暖接力
2023年春,团队接到群众热线,称发现一窝被遗弃的野鸭蛋。这窝野鸭蛋被小心送至救助中心后,立即进入了规范化的救助流程。第一步是评估登记:每一枚蛋都被编号、称重、进行照蛋检查,以确定胚胎是否存活及发育阶段。随后是环境控制:蛋被移入恒温恒湿的专用孵化箱,温度严格控制在37.5℃,湿度维持在55%-60%,并模拟亲鸟行为定时翻蛋。紧接着是持续监测:队员们每天记录发育数据,通过精密仪器监测蛋内生命的细微变化。
第28天,第一只小鸭成功破壳,标志着流程进入了关键的野化训练阶段。队员们不再是单纯的喂食者,更是“导师”,引导小鸭们学习游泳、捕食、识别天敌等生存技能。在确保小鸭子们具备自主觅食、生存能力后,在大汶河湿地公园将40多只野鸭全部放归。整个救助过程,从接收到野化再到放归,环环相扣,展现出团队日益成熟的专业运作体系。

正是基于一次次规范、专业的成功救助案例,团队积累了详实的数据和可信的声誉。他们系统性地整理了救助流程、成功率和生态效益,形成了完整的报告。经过不懈努力与多方沟通,团队于2025年成功争取到一笔关键的资金拨款。这笔资金专项将用于升级救助中心的医疗设备、扩建康复笼舍等基础设施上,使得未来的救助工作能够更加科学、高效。
近年来,“守护生命之翼”志愿者团队累计成功救助并放归野生动物超200只,有效维护了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团队的每一次成功救援,不仅是对非法捕猎行为的有力回击,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致敬。他们的行动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让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光芒触手可及。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玉芳/文图
通讯员:姚彦杉 许东
编辑:冯媛媛 祝超 李爱花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