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潍坊资讯
“潍坊银行杯·我的育人故事”主题征文大赛部分作品展示
2025-09-15 14:46:52 编辑:刘小丽

  新派讯 9月14日,记者了解到,“潍坊银行杯·我的育人故事”主题征文大赛启动以来,我市教职员工积极投稿,用文字记录教育点滴,传递师者情怀,既有春风化雨的细腻,也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既有传递知识的严谨,也有塑造人格的坚守。这些不仅是教育实践的生动缩影,更是“立德树人”的具象表达,充分展现了潍坊教师队伍崇高的师德师风和扎实的专业素养。

  大赛期间进行部分作品的展示,通过这些感人至深的育人故事,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凝聚教育正能量,欢迎全市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继续将作品发送到邮箱:wfrbswfyh2025@163.com,或将稿件就近递交到潍坊银行营业网点。作品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所在学校、联系方式。投稿截止时间为9月30日。(特别声明:本次作品展示不作为大赛评奖依据)

从犹豫到坚定:

三尺讲台上的心灵蜕变之旅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这句镌刻在父亲教案扉页上的箴言,如今成了我教育生涯的注脚。出生于教师世家的我,自小在粉笔灰与课本墨香交织的氛围里长大。每当夜幕降临,父亲总爱捧着茶盏,讲述课堂上的奇思妙想——他如何用故事让古诗“活”起来,学生们闹过的可爱笑话,还有村民们端来的家常饭菜里藏着的温情……讲述那些故事时,父亲眼中闪烁的光芒,悄然在我心中种下了教育的火种。

  随着年龄增长,我见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对“选择教师就是选择清贫”这句话有了深刻体会,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不再如儿时那般强烈。然而,父母的唠叨与规劝让我陷入沉思,他们让我明白,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充盈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且教师工作稳定,对女孩而言是不错的选择,这一职业更意味着崇高与伟大。在摇摆不定中,我最终听从父母的建议,走进了师范类学校,踏上了教育传承之路。

  即将毕业时,我到一所乡镇学校实习,学校的业务老师经常来听实习老师讲课。在听我讲了第一节课后,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和课堂效果赞不绝口,还组织了其他老师来旁听。大家都说,将来的我一定会是一名好老师。当时的情形对我是莫大的鼓舞,让我重新拾起儿时的梦想,坚定了做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心。

  毕业后,我正式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开启了教学生涯。

  刚开始,学校让我担任一年级全科的教学工作,也就是“包班”。作为音乐专业的“全科教师”,面对一年级的“小豆丁”,我在备课室里反复推演课堂节奏。深夜的台灯下,教案被红笔改得密密麻麻,换来了校领导肯定的微笑和“继续保持”的鼓励。当班级成绩跃居年级榜首时,父亲那句“咱家人都是当老师的料”,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真正让我顿悟教育真谛的,是那个曾经厌学的小女孩。从抵触到主动求知,数学成绩从三四十分提升到86分,无数次家访与课后辅导的付出,在她鞠躬致谢的瞬间化作永恒。那一刻,我读懂了教育的重量——我们手中托举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种,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是民族未来的基石。

  当时我心里无比满足,我仿佛看到了课堂上那一双双明亮的求知的眼睛,以及那些眼睛里流露出的尊敬和崇拜。为此,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重新认识教育这份工作。我终于明白,虽然自己说不喜欢教师这份工作,但只要进入课堂,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付出,恨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听明白我的讲解、都能学懂学通、将来都能成才。家长把孩子交给我,这是一种信任和托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果我能改变孩子对于一门功课的态度,就有可能改变他对学习的认知,甚至对生活的态度。我逐渐理解了教师这份职业的深刻内涵,那些放弃的假期、熬夜批改的作业、深夜备课的孤灯,都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中找到了意义。每当看到学生们绽放的笑脸,听到家长真诚的感谢,我便愈发坚定: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神圣使命。

  站在三尺讲台上,我终于明白,所谓师者匠心,便是以赤诚之心育万千桃李,用毕生精力书写“立德树人”的壮丽篇章。纵使岁月染白双鬓,我依然会在这里,守望着满园春色,静待花开。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不易。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但我无怨无悔。为人师表就应该忠诚担当、热爱学生,用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温暖的阳光呵护幼苗茁壮成长。

(作者:陈小青)

追光逐梦,爱润桃李更芬芳

  网上说:这世界有两种最耀眼的光,一种是太阳,一种是你努力的模样。从教多年来,我愈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育是一片需要深耕细作、用心呵护的田野,需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平淡,受得起辛苦。老师就是步履不停的逐梦人,带领一群孩子,追赶明天的太阳。

  五年乡村教学生涯,我经历了太多猝不及防的感动,记忆宛若山涧里的萤火虫,照亮教育路上的万千温柔。而每一个破防的瞬间,都是我灵魂铭刻的荣光和永恒。

  五年前,刚刚走上讲台的我年轻气盛,还带着青春的孤傲。因为刚入职,有很多不适应,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委屈得落泪。很多次我握着手机,听着母亲温柔的劝慰声,瞬间破防,泪水流了满脸……可是,依然有一种力量和使命驱使我,让我在崩溃中治愈,那就是仁而爱人的教育情怀。是的,我一定要坚持下来,只为了山村孩子那一双双质朴而单纯的眼睛。

  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我束手无策,幸好有善良的同事帮助我,而且领导也特别关照我。在明媚的乡村校园里,我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也愈发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那就是一定要把这些孩子送出大山,让他们感受外面世界的广阔和精彩。渐渐地,我越来越喜欢我的工作,每天专研教学,过得快乐而充实。

  “语文老师要做学生生命里的追光者。”这是我最敬重的前辈陈老师留给我的一句话,她也是我教学生涯的领路人。在我面临人生第一堂公开课时,是陈老师事无巨细地耐心教我,她亲自给我做示范,还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上课铃响前,她用深情的拥抱彻底平复了我的紧张和焦虑。因为陈老师的指点,那堂公开课我超常发挥,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陈老师一直是我学习和追赶的榜样,她全身心地扑在工作岗位上,视学生如己出,待同事如亲人。教育已经升华成她的信仰,给她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或许是她积劳成疾,也或许是上天不曾眷顾,陈老师不幸患上了肺癌。化疗的过程很痛苦,可她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学生。身体还没痊愈,她就带着胸腔闭式引流袋重返讲台。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慈悲,所以追赶……陈老师的大爱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同事,她如一道光,照亮了我们的教育旅途,激励着我追光逐梦并执着地坚守三尺讲台,不悔做一名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脚下有力量的人民教师!

  最终,陈老师还是因为肺癌去世了,化作了天边耀眼的星星,也成了我心里永远的痛。我一直保存着和她的聊天记录,每当工作上遇到挫折和不开心时,便会去翻阅和陈老师的聊天记录。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史铁生曾写道: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些话,我多想说给陈老师啊!眼泪掉下来的时候,我忽然懂得:所谓追光,从来不是独自闪耀,而是让每个灵魂都看见自己的光芒。追赶日月,不苟于山川,向着光的方向奔跑,人生自会一路生花。比如,我敬爱的陈老师!

  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转学去了城里读书,她给我寄来了贺卡和照片。贺卡上写着:老师,谢谢你教会我在逆境中追赶梦想!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当我在讲台上追赶教育的梦想时,学生也在以他们的方式追赶着我的期待和渴望。

  站在教室后的荣誉墙前,我轻轻抚摸着“优秀班集体”的奖状。那些因努力而闪闪发亮的日子,那些因追赶而愈发清晰的梦想,都化作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此刻,暮色中的校园宛如巨大的沙漏,我们既是倾泻的流沙,也是承托的容器。在永不停歇的追赶中,那些被爱浸润的时光,终将在某个黎明凝结成琥珀,封存着所有追光逐梦的轨迹。

  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好老师就是一道光,能把孩子的未来照亮,并指引着他们往阳光明媚的更高处飞翔。学生如一粒朝气蓬勃的种子,在等待盛放的时机,我们用爱悉心浇灌,终将收获满园芬芳桃李!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深情人间,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坚守平凡岗位,散发耀眼之光。追光逐梦育未来,爱润桃李更芬芳!愿我们砥砺前行,不啻教育之芒,让爱造炬成阳!

(作者:张纪海)

落满光阴的花名册

  光阴荏苒,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匆匆中,我在三尺讲台上一站便是近三十年。繁星闪耀的夜晚,我常常仰头追问:“这三十年的人生旅程,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可爱的学生们现在可安好?”直到目光落在那一沓泛着岁月光泽的花名册上,我的追寻才有了答案。

  花名册的第一页是1996年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名字是手写的,蓝黑墨水的字迹大部分已模糊,被岁月洇染的名字像一串串风干的葡萄,在时光里沉淀出琥珀色的光晕。略带稚嫩的青涩笔迹里,我仿佛看见了那个第一次站上讲台、紧张得手心出汗的自己。指尖抚过那些名字,一个个面容便在眼前鲜活了起来,爱哭的爱玲,一笑就有酒窝的娜娜,活泼调皮的魏东……

  翻到1998年的花名册里俊玲这个名字时,一个扎着小辫的瘦瘦女孩的样子便浮现了出来,毕业时她抱着我哭得稀里哗啦。她家兄弟姐妹多,父母不让她上学,我知道这个拥抱是感激,更是对我多次家访劝说免于辍学的感谢。忽然想起那时教我班语文的张老师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守望和成全,我们做老师的,只是在岸边轻轻推他们一把,看他们奔向各自的远方。为人师的幸福就是学生每当想起你,嘴角都会上扬!”深以为然!

  一张张花名册上,仿佛落着不同年份的秋阳,有的名字明亮如初,有的已遁出记忆,却都带着师爱的温度,在指尖簌簌作响。岁月流转,每一个名字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成长故事,看着他们,我仿佛听到了岁月的低语。微信声响,打开竟然是大强的教师节祝福:“老师,感谢您当年的悉心教诲,让我找到了不放弃的自己!”如今,他已是部队的一名优秀军官。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嘴角也在幸福地上扬,为人师,学生成人成才就是教师节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作为老师,最骄傲的不是带出多少高分学生,而是十年二十年后,还有人记得曾被我们温柔以待过。

  刚开学翻看新生花名册时,我发现有个女孩的姓氏罕见又熟悉,我忙拿出珍藏的花名册,果不其然好多年前我曾教过一个与她同姓的学生。课后一问才知道,那是她的姑姑。“姑姑说过,您是第一个念对她名字的老师。”女孩笑着说。近三十载的光阴,两条河流在此交汇,而我成了岸边的坐标。令我感到兴奋的是,张雪——曾经教过的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新学期竟然和我一个办公室,成了师生加同事!一霎那,教育的欣喜在薪火相传中得到了延展和诠释,此刻,教育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个名字、无数个瞬间编织的生命洪流。

  九月的桂花又开了,香气混着琅琅书声在阳光里氤氲。轻轻合上承载着我整个青春重量的花名册,我知道,这些被我珍藏的名字,从来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生命鲜活的诗行。时间都去哪儿了?原来它就静静流淌在这沓沉甸甸的花名册中,后来便鲜活在了不同的岗位上,他们一定和我一样,回头有一路的故事,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短信提示音又响起,原来是王剑——一个和他斗智斗勇了一年的“调皮蛋”,我在2000年的花名册里找到了他。如今他说在干洗行业开了多家连锁店,干得风生水起,还说要“承包”我所有需要干洗的衣服。我回信息说:“好意心领,继续用你的努力让别人感到幸福吧!”此刻,我深深地感到,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某个平凡的午后,听见多年前的一个名字,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发出回响——那回声穿透岁月,轻轻叩击心房,告诉我所有期待的已有了答案,而我,我们,曾做过他们短暂的守夜人。

(作者:刘桂云)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窗外的阳光正洒落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上,自从那件事以后,我一直将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光的枝丫倒流回去……

  那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和几个同事一同到集市上买东西。远远传来几个声音:“老师!”,我回头寻觅,原来是班里的几个孩子正在热情地朝我们打招呼。我们目光交汇,孩子们满脸笑容地跑向我身边。谈笑间,一个孩子突然说:“小宇哪去了,怎么没过来?”我循着孩子的目光看见了站立在远处的小宇。他低着头,搓着手指。我的心中涌上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班级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我大学毕业第一年便接手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热情与期望充斥着我,对毕业班的他们,我充当了“严师”的角色,每天滔滔不绝地进行思想上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奋进。小宇是班上的一个后进生,他属于安静型,我只能偶尔地看见他冲别的同学笑笑,一副小女生的腼腆样。他上课总是走神,简单几个英语单词也记不住,家庭作业也写得乱七八糟,或者干脆不写。一开始,我总是抽课余时间找他,同他谈话,鼓励他认真学,但他从不肯说一句话,总是低着头来,低着头走。慢慢地,我对他丧失了耐心与信心。这周的默写生字词,他错了很多,我很恼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劈头盖脸地批了他和其他几个同学一顿。我现在只记着他把头压得很低很低,都快接近桌面了。

  今天,他远远地驻足低头把我为人师的自豪感抛洒得无影无踪。我感到他对我这个老师有了一种抵触与害怕的情绪。我意识到,教学中要尊重差异,静待花开。教育不应该是冰冷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我应该以孩子的视角静下心来教书育人,俯下身子静听花开的声音,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小宇,你周末的作业写得怎么又不认真呢?”

  “我……”

  周一第一节语文课,我检查小宇的作业。孩子的眼中噙着泪花,用胆怯的眼神望着我,好像在等待着我的宣判。我轻轻地拉过他的手,微笑着说:“虽然与其他同学相比,你写得不算好,但老师发现你最近的字进步了许多,老师相信你,会越写越棒的!”在接下来日子里,每一次给他看作业我都给予他鼓励。他每次也都面带笑意地给我看作业。当然,他的字越写越漂亮了。教室里少了些许斥责声,多了几分和谐快乐。

  毕业那天,我看到讲桌上有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我打开看到:谢谢老师对我的呵护——小宇。

  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小豆豆”,他们需要教师蹲下来,再蹲下来,真诚地与他们沟通交流,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想法,悉心地理解他们的做法,真心地给予他们鼓励与信心,开心地教授给他们知识与道理,做他们学校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我们可能没有小林宗作先生的那份睿智与博学,但我们可以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对待周围学生的表现。

  我们在尽力“教书”的同时,更应该学会“育人”,塑造孩子的品格,保护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尊心,扬起他们人生道路上自信的风帆。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尊重生命的独特,成就孩子们各自的绚烂!

(作者:王小娜)


新派融媒体记者:窦圆娜/整理

编辑:刘小丽 祝超 李爱花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