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潍坊资讯
昌邑市人民医院:以“智”为擎,向“新”突破
2025-09-13 16:46:56 编辑:冯媛媛

  新派讯 “D-to-W时间19分钟”,又一名急性心梗患者在昌邑市人民医院得到及时救治,重获新生,再创“心”速度。昌邑市人民医院以“大急诊”为导向,以“潍智救”为依托,以“智”为擎,向“新”突破,持续推进急诊急救提质、提速、提效,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

提质:“联动机制”实现“无缝衔接”

  “患者车祸致严重复合伤,左侧肢体多发粉碎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近日,昌邑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到120紧急呼叫,院前急救团队立即出诊,途中迅速启动创伤中心联动预警,院内创伤中心多学科抢救团队提前待命。患者抵达后,急救团队迅速完成生命体征监测、静脉通路建立、患肢固定等操作,全程无缝衔接。经检查,患者头颈部、左股骨干、左胫腓骨等多处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昌邑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与急诊科联合评估后,立即启动快速补液、输血流程,并开通绿色通道直送手术室。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医院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三快原则”:快速预警、快速评估、快速干预。通过院前信息共享、院内多学科团队(MDT)待命、急诊-手术室一体化流程,医院将创伤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缩短了30%以上。

提速:“三位一体”缩短“救治时间”

  在急性心梗救治领域,昌邑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以“双绕行”模式开创了区域救治新标杆。昌邑市卜庄镇卫生院上传一例66岁男性患者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昌邑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远程会诊,10分钟内确诊并指导基层医生给予“一包药”。120抵达后,患者通过绿色通道直送导管室,从到达医院大门至导丝通过仅用19分钟,远低于国际标准90分钟。

  成功救治患者的背后,是昌邑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构建的“基层-120-院内”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基层首诊识别,通过培训基层医师识别高危心电图,实现“早发现”;远程会诊决策,胸痛中心专家24小时在线指导,缩短确诊时间;绿色通道转运,120急救车配备移动医保结算系统,实现“先救治后付费”;多学科协作,心内科、急诊科、导管室、重症医学科联动,确保“一键启动”导管室。

提效:“单兵突进”升级“集团作战”

  昌邑市人民医院的急救改革,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成立急救指挥小组,实行业务院领导急诊急救带班制度,遇有重大抢救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统筹协调院前-院内资源;组建“急诊科医师+心血管介入团队+重症医学专家”复合型急救梯队;定期开展多学科急救演练,模拟车祸、心梗、群体伤等场景。

  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了院内与院前、病房与急诊密切结合的“大急诊”救治体系,实现急诊科“单兵突进”向全院多学科联合“集团作战”的蝶变进阶,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更加完善的就诊急救体系。

展望:“科技赋能”点亮“精彩未来”

  实践证明,急救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体系创新。

  昌邑市人民医院将坚持科技赋能,推广5G+急救系统,实现患者生命体征实时传输;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微型胸痛单元”,培训村医掌握急救技能;大力开展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技能全民普及,持续推进智慧急救体系建设。未来,昌邑市人民医院将继续以“急救铁军”的担当,在急危重症救治的战场上写好“人民至上”新答卷,绘就“民生幸福”新篇章。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路欣/文图

通讯员:刘晓媛

编辑:冯媛媛 祝超 韩镇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