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怀德馨躬耕杏林,持精勤书写答卷。近期,新派客户端将推出《医者答卷》专栏,聚焦几位奋战在临床一线的科室主任。他们是学科发展的领航者,是救死扶伤的排头兵,是薪火相传的引路人。这一年,他们以使命为笔,以担当为墨,在临床攻坚、技术革新、学科建设、服务提升上,镌刻下奋斗的印记,交出了沉甸甸的医者答卷。
新派讯 肺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居恶性肿瘤之首。在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的背景下,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九部主任杨昆宁团队始终以患者为中心,把握每一个细节,以规范为引领,推动科研创新研究应用,让每名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久。特别是今年以来,在杨昆宁的引领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九部还成了创新与突破的代名词。精准50基因NGS检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一项项前沿技术的引入,为肺癌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选择。
在杨昆宁的诊疗理念中,个体化治疗是核心。杨昆宁告诉记者,每一位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案必须量身定制。为此,他带领团队精益求精,通过多学科讨论,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精准诊疗方案。有这样一位36岁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人生一度陷入黑暗。然而,在杨昆宁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通过细致入微地沟通与多学科协作,患者不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更在一线病情进展后参与了药物临床研究。如今,患者肿瘤无进展,与癌魔的斗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新药研发是内科治疗进步的源泉。杨昆宁认为,一个新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需经过一期剂量爬坡及安全性评估、二期疗效探索、三期随机对照和四期上市后观察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杨昆宁团队科学创新研究,近3年参与肺癌相关的全国多中心Ⅱ、Ⅲ期药物临床研究(GCP)十四项,为众多患者提供了更长的生存希望。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肺癌治疗技术的进步,更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患者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杨昆宁与团队不断探索,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巧妙结合,为肺癌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他们注重呼吸系统相关疾病诊治,尤其是肺癌的精准靶向、化疗、免疫等规范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同时,与介入科、放疗科等科室密切合作,对肺部肿瘤进行精准局部治疗,如同步放化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肿瘤消融等。这些综合治疗手段极大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让生命的奇迹在这里不断上演。
在杨昆宁看来,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温度。科普宣传和治疗手段的丰富,让患者及家属不再谈癌色变。这种转变,藏着医患沟通的艺术与温度。“科普做得好,大家不那么怕了,治疗方法多了,病人也能理性选择。”杨昆宁说。现在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时,他总会把不同方案的利弊详细说明,再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身体耐受度、治疗预期等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让他们在知情的基础上做选择,医生和患者共同承担风险,也共享希望。
在与癌症的博弈中,医者的真诚沟通与精进规范技术、创新研究,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杨昆宁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点。未来,他也会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将最先进的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路欣/文图
编辑:刘小丽 祝超 李爱花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