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在潍坊昌邑,从桥下空间的活力再造,到街头巷尾的见缝插绿,再到便民摊点的有序管理……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正悄然重塑着城市的气质与居民的生活。
潍河大桥下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资料图)
桥下空间“变形记”
夹缝变身娱乐天地
在昌邑市潍河大桥下,水波轻漾,凉风习习,每天在这里都上演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群众文化活动。
“桥下这片空间真是得天独厚,穿堂风一过,那叫一个清凉舒爽!”市民王大爷笑着说,他几乎天天都来报到,大伙儿也都爱往这儿聚,打牌下棋、唱歌跳舞,热闹得很。
前期通过走访调研,昌邑市发现老年人喜欢自发到潍河大桥桥下的闲置空地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便因地制宜在这里建设小舞台,开辟停车场,划分戏曲音乐、秧歌舞蹈、体育健身等活动区域,打造了一处人人可来、时时可来的开放式文化空间。
从“桥空间”到“巧空间”,昌邑的桥上桥下乐园还有很多。近年来,昌邑市不断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创新推进城市“金角银边”微更新,将桥下空间、街角空地等“城市边角料”转化为功能复合的活力场所。这些改造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注入了现代活力。
口袋公园成为居民游玩休憩的温馨角落。
口袋公园“绣花术”
转角遇见方寸之美
“以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空地,现在变成了小公园,早晚的时候来遛遛弯、纳纳凉,方便多了!”清晨,家住锦绣华城小区的居民李先生,对家门口新建的怡园口袋公园赞不绝口。这个占地近6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在昌邑城区,这样的画面正成为日常。一个个藏身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以“小而美”的姿态,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成了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活。
“过去总觉得公园得是大广场、大草坪,直到这些小公园建起来,才明白‘绿’不在大,管用就行。”居民张先生的话,道出了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近年来,昌邑市以“绣花”功夫打理城市空间,用好城市“金角银边”,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破解“公园服务半径盲区”的关键抓手,融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的整体布局中,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边角地、闲置地,在“见缝插绿”计划中焕发新生。
截至目前,昌邑市已建成61处口袋公园,这些从“边角料”里“长”出来的绿色空间,不仅填补了大中型公园服务的空白,更传递出人民城市的温度。从杂乱空地到精致公园,从单一绿化到多元服务,昌邑口袋公园的“绣花术”,绣出的不仅是城市颜值的提升,更是民生福祉的细化。
居民身边的口袋公园。
马路市场“烟火策”
街边长出便民经济
一大早,昌邑市育新街西首的“潮汐摊点”已热闹起来。新鲜的蔬菜带着露水摆在竹筐里,刚出锅的油条散发着诱人香气,摊主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充满烟火气的乐章。
小小摊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城市管理。为更好服务群众生活,解决流动商贩和自产自销农户经营需求,昌邑市本着便民利民、变堵为疏的原则,从流动摊点、早餐点、夜市、农贸市场周边等入手,避开早晚高峰时段,创新采用“潮汐式”人性化管理,与正规市场形成“主副搭配”,让马路市场成为便民网络的“毛细血管”,正规市场担当品质服务的“动脉主干”,实现“烟火不扰民、文明不冰冷”的城市图景。
“我们深入调研群众需求和城市管理痛点,选取不影响通行、无噪音油烟扰民路段,设置育新街西首等3处临时‘潮汐摊点’,共能容纳200余个摊位,既解决了流动经营乱象,又缓解交通压力。”昌邑市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李广宇介绍,昌邑市还在现有34处“三修”类摊点基础上,新增44个应季果蔬疏导点和7个早市便民点,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城市的“烟火气”在便利民生中持续升腾。
当越来越多的“边角地”“夹缝地”被赋予新的使命,城市也变得更宜居、更温暖、更有魅力。这场“变形记”还在继续,昌邑正用行动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书写着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新派融媒体记者:窦浩智/文图
通讯员:苏希煜
编辑:刘小丽 祝超 李爱花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