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部主任胡兆秋:
中风后气切/气插患者的脱机拔管,助力患者脱离呼吸机
编者按:怀德馨躬耕杏林,持精勤书写答卷。近期,新派客户端将推出《医者答卷》专栏,聚焦几位奋战在临床一线的科室主任。他们是学科发展的领航者,是救死扶伤的排头兵,是薪火相传的引路人。这一年,他们以使命为笔,以担当为墨,在临床攻坚、技术革新、学科建设、服务提升上,镌刻下奋斗的印记,交出了沉甸甸的医者答卷。
胡兆秋耐心与患者沟通。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让重症患者重获自主呼吸能力,仍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部团队,在中风后气切/气插患者的脱机拔管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成功帮助多名患者脱离呼吸机,重新拥抱自由呼吸的生活。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胜利,更是一次医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生动实践。
技术突破:MDT模式与个体化管理的完美融合。中风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往往伴随着意识障碍、呼吸肌无力、咳痰困难等问题,这使得脱机拔管成为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胡兆秋表示:“脱机拔管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医学工程。”
胡兆秋与团队讨论患者检查结果。
该团队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核心治疗策略:以“患者呼吸功能与全身状况的全面评估”为中心,确保每一步决策都基于详实的临床数据。
牢牢抓住“气道管理”和“康复介入”两大关键点,通过精细化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
更为关键的是,这套治疗方案并非单一科室“孤军奋战”,而是依托医院强大的多学科协作(MDT)体系,联合神经内科、康复科、营养科、心理科等专家,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让治疗更加精准、高效。
73岁的李先生,因大面积脑梗死导致呼吸衰竭,在外院接受气管切开术后,仍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当他转入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时,肺部感染严重,痰液黏稠,意识模糊,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面对这一棘手病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团队迅速启动“三步走”脱机策略:原发病控制——与神经内科专家紧密合作,通过药物及综合治疗稳定脑功能,为后续脱机创造条件;呼吸肌训练——采用国际通行的“自主呼吸试验(SBT)”方法,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如同让长期卧床的患者“重新学会跑步”,每日进行个性化呼吸康复训练;精准气道管理——由于气切患者气道直接对外开放,痰液易形成痰痂阻塞,团队投入高气道湿化及定时吸痰技术,确保气道的清洁与通畅。
胡兆秋查看患者情况。
此外,团队还在营养支持和心理介入上下足了功夫。营养师制定高蛋白肠内营养方案,确保患者有足够的体力应对脱机挑战;医护人员每日在病床前鼓励:“老爷子,加油!咱们争取自己喘气!”这种“医学治疗+人文关怀”的双重模式,让患者从生理到心理都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
经过近三周的努力,李先生成功实现堵管48小时试验,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最终顺利拔除气切套管。拔管那一刻,李先生的女儿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连声道谢:“谢谢你们让我的父亲重新‘活’了过来!”
胡兆秋强调,医学既是严谨的科学,也是充满温度的艺术。脱机拔管的临床指南是标准,但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医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已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中风患者脱机拔管体系”。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完善该技术,优化MDT协作流程,让更多呼吸衰竭患者受益。
新派融媒体记者:常方方/文图
编辑:冯媛媛 祝超 李爱花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