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今年以来,潍坊昌邑市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模式、数字化赋能等引领全市特色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中环农业脱毒姜种生产基地
初秋时节,走进中环山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昌邑基地的种植大棚,种植在基质袋或基质槽中的生姜已经是蓊蓊葱葱,长势喜人。中环山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化进行脱毒姜种研发推广龙头企业,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进行脱毒姜种的技术攻关,并在昌邑建设了100余亩生产基地进行扩繁推广,实现从实验室到大田种植的无缝对接。昌邑作为生姜传统种植区,生姜的品种不纯、抗逆性差、病害多发、连作障碍是突出的制约因素,脱毒姜种从源头上强化生姜原有性状,增强抗逆性,减少土传病害,减少农药使用,缓解重茬障碍,极大改善生姜的品质,提高生姜的种植效益。基地负责人刘美杰介绍说,基地年生产姜种200余吨,今年基质栽培的生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脱毒生姜的原种,已有众多客商前来预定。脱毒姜种的推广逐步改变昌邑生姜品种老化单一的现状,种质资源创新正成为一项新的产业,补充完善了生姜产业链条。
围绕生姜产业的科研创新同样捷报频传:近期,昌邑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主要单位完成的“生姜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和全周期集成防控技术研究应用”获评“齐鲁农业科技奖技术推广二等奖”;该局独立完成的“生姜连作提质增效技术”和“生姜主要土传病害‘八步’绿色防控技术”入选潍坊市农业主推技术。生姜这一传统特色产业的科技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从种苗培育、种植管理到病害防控,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了更多科技支撑。
蜜罐枣
卜庄镇大陆村是远近闻名的“梨枣之乡”,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种养模式正悄悄改变着大陆村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作为梨枣种植加工的龙头企业,山东枣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开启了“枣-菜-虫-蛙”共生种养模式的有益探索:梨枣树下种菜,菜喂养黄粉虫,黄粉虫作为饲料喂养林蛙,林蛙用于加工高附加值的营养保健品“雪蛤油”,从而形成循环生产链,一田多收,产业互补,延伸链条,亩均效益增长了十多倍。伴随着生产模式的变革,以引进嫁接新品种对原有梨枣进行改良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从去年起,大陆村开始大面积嫁接蜜罐、冰糖白、脆枣、巴巴红等系列新品种,今年单是蜜罐枣就嫁接了600多亩,新品种具有上市时间早、口感品质好、销售价格高等特点,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亩均增收3万元以上,大陆村的梨枣产业实现新跃升。
峰茂菌业公司生产车间
在围子街道的峰茂菌业公司,一个个配备了控温、控湿等智能系统的方舱格外引人注目,一丛丛秀珍菇如云朵般簇拥而生,菇香四溢,景象喜人。秀珍菇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口感细腻,有降低人体高血压和胆固醇的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峰茂菌业公司成功引进秀珍菇种植,并开启菌业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先河。公司的智慧方舱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众多传感器实时监测各项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方舱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指标,为秀珍菇的不同生长阶段量身打造最佳生长环境。公司负责人董明武介绍说,每个智能方舱可放置8000个菌包,每7天为一个生产周期,可以产出秀珍菇8000公斤左右,按照现在市场每公斤20元左右的批发价格计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秀珍菇
脱毒姜种的研发、大陆梨枣的新品嫁接以及秀珍菇的种植,都是昌邑市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创新,正在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新派融媒体记者:窦浩智/文图
通讯员:韩金亮 王静文 苏越
编辑:刘小丽 王首荣 李爱花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