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年悬壶济世,七十载杏林春暖。自潍坊市中医院建院之初,至今已历七秩春秋。这七十年,是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交相辉映的七十年,是无数生命在这里重获希望的七十年。在潍坊市中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岐黄薪火70年》这本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温情记忆的书籍,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过往与现在的连接之门——这里有医患之间的信任托付,有青年医师的成长印记,也有老一辈医者筚路蓝缕的赤诚初心。这些故事,是仁术与仁心的交织,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更是潍坊市中医院七十年砥砺奋进的生动注脚。自6月5日起,新派客户端对书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连载。让我们一起铭记那些温暖的瞬间,铭记那些为生命奋斗的身影,感受那份永恒的医患深情。
这次我与你同在
□高张荣
高张荣在为患者做治疗。
幽暗的走廊里,若有若无的抽泣声从走廊尽头的角落里传来。“谁在那呀?”我小声嘀咕着,心里却有些恍惚,“不会是我的幻觉吧。”我起身去看,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再往前走,发现是一位中年女性,身材略胖,她蜷缩着身体,半蹲在墙角处,左手撑着额头,右手不停地左右擦拭眼泪,旁边放着几张纸,显然这是几份报告单,后半夜的天气非常冷,可她只穿了一件单薄的毛衣,你若仔细看,毛衣的袖口都已经起球卷边了,显然这件衣服已经水洗过无数次了。
“大姨,你怎么了,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咱医院里都给你们准备了家属休息的折叠床,你咋不回去睡呢?”我试探性地问道。
“没有,孩子,没事儿,大姨睡不着,出来透透气。”
大姨颤巍巍的回答,能让人感觉得到她在强压自己的情绪,企图让自己回答得够清楚,不失体面。
我蹲下来小声问道,“怎么了大姨,有啥事你说。”我掏出纸巾递给她,她抬头看向我,那是一双饱含泪水的眼睛,眼尾堆叠的皱纹暗示着这个女人为生活操碎了心,额前的碎发随着呼吸不停地晃动着,她时不时地整理着碎发,可是过会儿又乱了。
这时我才看清楚,她是78床的陪护家属。就在上个月,她的父亲因突发心梗在我们科室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抢救。当时值班医生在床旁询问病情时,突然发现心电监护仪显示室颤波形,患者意识迅速丧失。科室抢救系统立即启动:三名护士同时建立静脉通路、连接除颤仪、准备急救药品;主治医师团队在科主任调度下实施心肺复苏。随着一系列有条不紊地抢救,监护仪终于恢复了规则的窦性心律。经过两小时的持续监护与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为确保后续治疗,我们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安全转入重症监护室。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精心治疗,这位七旬老人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继续康复。
大姨说自己是一名单亲妈妈,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因为要留在医院陪护,孩子在家没人照顾,心里不由得着急。听她这么说,我心里也一阵发酸,替她着急,但又不知该如何开口安慰,只能劝她先照顾好自己,毕竟只有身体好了才能照顾病人。我悄悄从值班室拿了些牛奶和面包塞给她,对她说:“大姨你先回去吧,外边冷,我得去巡视病房了。”我起身陪她回病房,在早晨交班的时候跟同事提了一嘴,让大家多留心关照一下。
第二天,大姨明显开朗了许多,我顺嘴一说:“有什么开心的事,大姨,分享分享。”
“咱医院真好,我来买东西一路上都有人帮忙拿着,帮着开门,俺不是走迷糊了嘛,一楼的小姑娘送我过来的,而且我看你们楼下还有免费的饮品,好多人在那儿呢,说是什么中药的养生饮品,我要不是腾不出手来,也来杯尝尝。”
我笑着说“对对,中药养生饮品,我们医院的特色,有机会您去尝尝。”
后来大姨父亲的病情稳定了许多,大姨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有一天我去换瓶,大姨又跟我说:“你们潍坊市中医院的医护真是好,我那天因为出去买饭回来得晚了些,就看到你们同事在给老爷子喂小米粥,老爷子那个笑嘞,还怕他无聊连上网让他看视频。还有你们的每次操作都很规范,很为病号着想……”
听到这儿我也笑了,看到大姨能够开心,爷爷病情好转,我想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大姨父亲出院的时候给我们买了很多水果,我们不要,大姨非得塞过来,“孩儿们,我们回家了,非常感谢你们,感谢潍坊市中医院。我听说你们还专门开了一个名医堂,各路名医专家坐诊,挂号费还不贵,我想着去看看。”
我们回答道:“是的,大姨,很近的,我们医院开设名医堂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让大家不需要花费重金去寻找专家,让每一位有需求的人都有机会实现专家问诊。”
看着大姨和爷爷离去的背影,我再一次为自己是潍坊市中医院的一员而感到骄傲,这是我成长的摇篮。正是大家的不懈努力,才有医院的不断前进,日后我们也将继续前行,迎接每一个崭新的黎明。
口述者简介
高张荣,潍坊市中医院东院区脑病二科护士,2024年入职,毕业于滨州医学院。2024年在潍坊市第三届中医健身运动大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路欣/整理
通讯员:张亚男 蔺健春
编辑:邢敏 祝超 韩镇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