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潍坊资讯
从“移动ICU”到“全民急救网”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三重防线筑造“全域生命守护链”
2025-07-13 07:21:29 编辑:刘小丽

  新派讯 搭载5G智能终端的救护车呼啸穿行街巷,车内绑带式心肺复苏机为患者因咯血骤停的心脏输送着不间断的生命节律;义诊现场突发心梗的患者,因“一键响应”机制在医护团队无缝接力中重获生机;凤溪地夜市灯火下,市民在医护指导下练习标准胸外按压——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急诊医学科正以科技赋能、高效协作、公众普及三股力量,将整座城市的急救防线编织成一张“破壁合围”的生命之网。

科技赋能院前急救,打通黄金救援生命线‌

  近日,潍城区一名40岁患者因咯血窒息导致呼吸道堵塞、心脏骤停。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院前急救团队携绑带式心肺复苏机火速抵达。确认无呼吸心跳后,医师立即启动该设备进行高质量胸外按压。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同步完成气道清理、气管插管、呼吸器通气及心电监护。得益于院前高效处置与院内急诊团队的接力,患者最终恢复自主呼吸心跳,转入ICU。

  过去,救护车只是患者与死神赛跑途中的“转运站”,转运心跳骤停患者时,颠簸路段徒手按压效果难以保障。如今,医院救护车率先在市区配备绑带式心肺复苏机,它能精准维持每分钟100次的标准深度按压,即使在急转弯时也稳定可靠。该设备与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等组成智能急救单元,并通过5G信息化系统,将患者心电图、血氧、按压深度等关键生命数据实时回传医院。院内数智大屏同步显示飞驰救护车内的生命曲线,实现“上车即急救、途中不中断”。

  院内团队据此提前完成分诊、预案部署,药品设备及手术室准备就绪,真正做到“上车即入院”,将高级生命支持的战场前移至移动的救护车中,缩短院前反应时间、出车响应时间30%以上,显著巩固了医院在胸痛救治中的优势,为挽救生命争分夺秒。

协同救治,让“不可能”成为“已抢救”

  今年1月,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在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义诊时,突遇一名急性心梗患者。生死瞬间,“急性胸痛救治”绿色通道即刻激活!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导管室火速进入“战时状态”,与基层卫生院无缝联动,展开立体救援。

  救护车绕行急诊、直达导管室,多学科团队争分夺秒协作,“门球时间”18分钟,全程高效流畅。这场“无缝接力”不仅挽救了生命,更避免了支架植入。每一个环节的精准衔接,都在传递生命的希望。

  成功的背后,是急诊医学科持续优化路径、强化团队协作,构建“全域覆盖、全链响应”急救网络的成果。分秒间的默契,就是重启心跳的密码——团队的力量将“不可能”变为“已抢救”。一人呼救,全链响应。所谓奇迹,是精诚协作的必然结果,是共同筑牢守护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生命屏障。

传递急救火种,温暖生命之光

  潍坊凤溪地夜市中,“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急救知识培训”摊位前人头攒动。作为常态化公益实践,医院急诊医学科医护团队每年在此开展活动,今年就有23场。他们通过模拟演示、手把手指导、互动问答,向市民传授心跳骤停、气道异物梗阻、意外创伤等紧急状况的科学处置方法,确保群众“看得懂、学得会、敢施救”。

  针对夏季动物致伤高发,摊位特设“动物致伤门诊”专区,推动“被动救治”向“主动防控”转变。作为省内首家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常务理事单位及潍坊市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定点单位,急诊医生们通过纠正误区、讲解暴露分级,提升群众规范应对能力,降低狂犬病、破伤风等风险。

  多年来,医院急诊医学科坚持开展急救普及公益行动,年均组织骨干深入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50余次,年均系统传授院外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及动物致伤知识6000余人次,着力打通生命救援的“最后一公里”。

  “关爱生命,救在身边”。这支“急救铁军”用行动践行责任。每一次精准的按压指导,每一次手把手地纠正,都在壮大社会急救力量,让更多市民能在专业救援到达前实施有效初步救治,显著提升患者生存机会。未来,医院急诊医学科将持续扩大普及覆盖面,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危难时刻的“关键施救者”,使“人人懂急救、人人敢施救”成为城市文明的温暖底色,让生命在意外面前不再孤立无援。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路欣/文图

编辑:刘小丽 祝超 韩镇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