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年悬壶济世,七十载杏林春暖。自潍坊市中医院建院之初,至今已历七秩春秋。这七十年,是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交相辉映的七十年,是无数生命在这里重获希望的七十年。在潍坊市中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岐黄薪火70年》这本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温情记忆的书籍,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过往与现在的连接之门——这里有医患之间的信任托付,有青年医师的成长印记,也有老一辈医者筚路蓝缕的赤诚初心。这些故事,是仁术与仁心的交织,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更是潍坊市中医院七十年砥砺奋进的生动注脚。自6月5日起,新派客户端对书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连载。让我们一起铭记那些温暖的瞬间,铭记那些为生命奋斗的身影,感受那份永恒的医患深情。
小荣荣的腿好了
□冯云华
冯云华(左一)为小荣荣实施手术。
今天是我的门诊日,开诊时间一到,一张小鬼脸就从慢慢推开的门外微笑着探了进来。
“冯主任好!”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小病号荣荣在她妈妈的陪伴下又来复诊了。我赶紧招呼她们进屋,娘俩儿随即走了进来。
“荣荣,快走一走让冯主任看看!”刚进门妈妈就对孩子说。我这才发现,原来孩子的拐杖不见了,今天她是自己走着进来的。“嗯。”荣荣一边答应一边在我面前慢慢走了起来。虽然还有点跛,但已经接近正常人的步态了。
看到孩子脸上兴奋和自信的表情,以及妈妈开心的笑容,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小荣荣终于可以和其他人一样走路了!至此,我悬着心也终于放下了。
6个月前,门诊来了一对母女。这位母亲的脸上满是愁云,急切地对我说:“冯主任,我们是慕名而来的,您一定要帮帮我们啊!”我连忙轻声宽慰:“不要着急,您先说说孩子的情况。”之后,通过她的描述,我了解到,小女孩叫荣荣,来自外地的山区农村,今年11岁,还在上小学。妈妈说,小荣荣从8岁开始,走路就跟别的小孩不一样。她的俩脚跟不能落地,只能用脚尖着地,行走缓慢、摇摆,平时也不能下蹲,而且症状越来越严重,已经去了好几家医院。在当地治疗,效果不明显。也曾去上级大医院就诊,但高昂的住院手术费让她们无法承受。本地其他医院由于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医生都觉得很棘手,委婉拒绝了。
询问病史后,我开始给孩子查体。经过门诊初步的检查,结合病史,考虑小荣荣患的是“腓骨肌萎缩症”所致的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唯一的方法是手术治疗。这种病有些是渐进发展的,特别是早发的,所以难度大,治疗过程复杂,效果也不肯定。
荣荣的身体发育基本正常,回答问题语言表达清晰,表明她的智力很好,但看人眼神总是怯怯的,不爱说话,明显不自信,可见身体的残缺给她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大。孩子妈妈是农民,言语不多,但无助的心情写在脸上,眼中满是焦急与期盼。
我将孩子病情、治疗方法和治疗过程仔细讲解,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疗效不确切的结果诚恳地告诉了荣荣的妈妈,她表示理解。她说在来潍坊市中医院以前也很犹豫,但看到医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专业的讲解,心里反而很踏实,很坚决地表示愿意手术,一再恳请我无论如何留下孩子治疗。
看着孩子妈妈诚恳期望的眼神,我压力骤增,内心矛盾重重。因为治疗效果并不确定,万一失败,不仅会给这个孩子增加新的伤痛,也会让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而我也会成为一个不称职的医生,职业生涯中留下一道难以抹去的败笔。可是,转念一想,手术一旦成功,这个小女孩的人生将会翻开崭新的一页,她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奔跑、欢笑,享受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自信地与人交往,不再因身体的缺陷而自卑退缩,未来,她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结婚生子,过上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哪怕手术只能改善她的一部分状况,最起码也能让她走路能更正常一些,让她的人生之路不再那么坎坷。
在这种种复杂而纠结的心情交织下,我最终还是决定收下这个小患者。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手术的选择,更是对她未来人生的承诺。我将尽我所能,为她点燃希望的灯塔,照亮她前行的道路。
荣荣住院后开始做一些相关的检查,其间我仔细查阅了该疾病的有关资料和国内外手术病例报告,邀请国内这方面的专家进行线上会诊,获得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与院内神经内科进行会诊,对荣荣的内科治疗和预后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升了我治疗的信心和对手术成功的把握。
在全科病例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虽然患儿畸形严重,但局部肌肉肌力尚可,手术后改善会很明显,出现畸形复发的程度可控。大家初步确定了多处软组织松解、跗骨间关节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的手术方案,对手术步骤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替代方案逐一梳理,对术后可能出现的神经血管牵拉损伤以及畸形的复发提出了预案与控制措施。大家唯一担心的是荣荣年龄小,治疗时间比较长,对她的心理考验较大,并提出术前术后的心理辅导和跟踪,以最大限度提高荣荣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术前,我们为荣荣完善了各项影像和生化检查,并做了电生理检测,无手术禁忌。将手术方案与荣荣的父母沟通后,他们一致同意手术方案并表示积极配合治疗。于是,术前准备开始了。
由于身有残疾长期患病,小荣荣有自卑心理,不愿多说话,我科医生就经常到床边与荣荣交流,跟她开玩笑,年轻医生和护士经常跟她聊一些小孩子感兴趣的事,送她小玩具,使荣荣逐渐放下拘谨,话也多了起来,还主动参与与她有关的医护活动,甚至帮护士做事。
荣荣家不是本地,家里农活不断,爸爸不能来医院,妈妈全程陪护,所以妈妈的情绪对荣荣很关键。术前我多次与荣荣妈妈交流,并关心母女俩的日常生活,及时解决她们遇到的生活不便,和她一起规划一些诊疗费用,让她体会到了温暖,也逐渐放下了思想包袱。
手术按计划进行。术中按术前的步骤,先松解部分软组织,延长跟腱、延长胫后肌屈趾屈母肌腱,松解跖腱膜、松解关节、松解血管神经,部分肌腱转位,一系列完成后被动活动患足,挛缩缓解,大体接近恢复外形,但血管神经张力较高,将跗骨关节跖跗关节复位固定,改善高弓畸形,用外固定支架将足踝置于轻度内翻跖屈位(残余畸形术后慢慢调整),两只脚均按此手术方案进行。术后,小荣荣安返病房,妈妈看到荣荣被矫正的双脚,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与术前的预想一样,术后虽然加强了疼痛管理,但由于外固定架的强力矫正,小荣荣仍然需要忍受张力带来的双下肢疼痛与不适,脸上委屈的泪水一直不断,拒绝吃饭。护理组不厌其烦地到床前问候,并送上她喜欢的小点心,鼓励她克服恐惧心理。同时,我们调整镇痛药物使用频率,严密观察肢端活动,防止发生血管危象。农村的孩子总是韧性强一些,小荣荣很快适应了状态,积极配合管理,疼痛也很快缓解了。查房时让她主动活动的时候,她总是忍痛大幅度活动,以此让我们放心。
术后1周,小荣荣开始扶拐下地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医生给她下达的任务,也没有发生血管神经并发症。走廊里每天都有小荣荣拄拐跑来跑去的身影和她的笑声,使病房也多了一份温馨与欢乐。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周后,小荣荣已经待不住了,嚷着回家。我们理解她的心情,但也知道她目前的康复状况还需要格外小心。于是我们和她耐心地交代了回家的注意事项,嘱咐她一定按要求按刻度每天自己调整外架螺纹,如果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要及时给我们打电话,不要硬撑。小荣荣都一一答应。最后,我们目送着小荣荣离开了病房,心中默默为她祈祷,希望她能早日康复。
出院2周后的一天,小荣荣母女俩突然出现在病房,荣荣的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一问才知道,这几天她的脚部出现了不应有的疼痛。我马上为荣荣进行检查,发现她的右脚出现了脚趾屈曲,活动受限并剧烈疼痛,我立即意识到应该是过度牵张引起的,并反复追问她的妈妈是否按要求的刻度和时间调整螺丝。看我很严肃地追问,荣荣妈妈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实话。
原来,回家后孩子一切很好,每天按要求调整螺丝刻度,后来感觉稍调多一点也没有不适,而且能看到明显加快了矫正速度,于是大胆了起来,擅自增加了刻度,结果后来足趾疼痛并出现了屈曲挛缩。好在回来的及时,才发现这一情况。我立即为荣荣放松牵引重新调整,这才避免了一次事故。
母女俩不敢回去了,于是,我留下她们继续住院观察,慢慢调整至正常。荣荣的脸上又恢复了原来的笑容,1周后终于放心地出院了。出院那天,荣荣的爸爸带来了家里自己种的草莓,用手捧着送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个劲儿地表示感谢。香香的草莓芬芳着每个人的心田。
以后,荣荣每2周一次复诊,其间不断调整外架,3个月的时候已经矫正完成,脚踝和脚趾都活动灵便,于是拆除外架,继续扶拐锻炼。两个月后,荣荣已经自行脱拐,也可以下蹲了,预计不久就能恢复正常了。
至此小荣荣的治疗虽然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我的心中却是波澜起伏,感慨万千!医生的职业特点是与人打交道,特别是外科医生,除了冷冷的无影灯和手术器械,有时候台下人文的关怀与交流更重要。因此,与患者的互动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患者的文化程度如何,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才有好的依从性。一个患者手术完成了,不是治疗的结束,而是治疗的开始,术后科学细致的管理才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细节决定成败!
口述者简介
冯云华,中共党员,潍坊市中医院创伤骨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潍坊市资深名医,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擅长四肢创伤急救,骨折与关节损伤,骨关节病,骨肿瘤,骨盆髋臼的微创治疗,四肢先后天畸形矫形,骨感染骨不连。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路欣/整理
通讯员:张亚男 蔺健春
编辑:刘小丽 祝超 韩镇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