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潍坊资讯
岐黄薪火70年㉒|张瑞芳:坚守生命通道
2025-06-26 09:21:32 编辑:刘小丽

  编者按:七十年悬壶济世,七十载杏林春暖。自潍坊市中医院建院之初,至今已历七秩春秋。这七十年,是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交相辉映的七十年,是无数生命在这里重获希望的七十年。在潍坊市中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岐黄薪火70年》这本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温情记忆的书籍,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过往与现在的连接之门——这里有医患之间的信任托付,有青年医师的成长印记,也有老一辈医者筚路蓝缕的赤诚初心。这些故事,是仁术与仁心的交织,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更是潍坊市中医院七十年砥砺奋进的生动注脚。自6月5日起,新派客户端对书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连载。让我们一起铭记那些温暖的瞬间,铭记那些为生命奋斗的身影,感受那份永恒的医患深情。

坚守生命通道

□张瑞芳

  2017年12月5日,急救中心团队开展“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主题科普活动留念。

  三年前的冬天,我来到了潍坊市中医院院前急救科工作,当我第一次踏入院前急救科的大门,紧张、兴奋与期待交织,心情五味杂陈,但我知道,这是一场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旅程,我已经做好准备,勇敢前行。在院前急救科工作的日子,每分每秒都与生命紧密相连。每一次出诊,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每一次救治,都是对生命的全力守护。

  2022年3月,记得一次夜班,深夜11点,“120”警报声打破了科室的宁静,调度中心传来指令:一位心慌胸闷的老人急需救治。我和同事们迅速行动,夜晚的城市空无一人,只有救护车闪烁的警灯划破黑暗,仿佛在为生命开辟一条希望之路。一路上,我们通过电话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指导他们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同时准备好各种急救设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到达现场时,患者自诉口服速效救心丸后症状稍缓解,家属满脸焦急与不安。我们立即给老人吸氧,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安抚家属紧张情绪,迅速将老人转移至救护车上,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迅速,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在即将到达医院途中,老人突然出现颤抖,随即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室颤。时间就是生命。在确认除颤仪充电完成后,我果断按下除颤按钮,除颤完成后,老人的心电图逐渐恢复了正常的节律,他的意识也开始恢复。我们继续密切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顺利送入急救中心。下车后,家属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握住我的手颤抖地说:“幸亏来医院了,谢谢你们,救了我父亲。”看着他们激动的样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这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守护,更是对我们急救工作的最好诠释。此刻,医护那身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闪耀着无畏的光芒,以钢铁般的守护之姿,抵御着病毒的侵袭,救护着脆弱的生命。

  三年来,我见证了潍坊市中医院院前急救科的飞速发展,院前急救科的蜕变令人瞩目,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全力支持院前急救科的发展,在政策上,一路绿灯,积极协调各部门,为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供便利;在资源上,不遗余力,调配资金用于购置先进的急救设备和搭建信息化平台。去年5G信息化技术的引入,急救现场与医院之间实现了实时、高清的数据传输,成了院前急救科发展的助推器。如今,救护车上配备了5G传输设备,如同安装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现场,医护人员实时采集到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各项生命体征数据、救治过程的影像资料,通过5G网络瞬间传输至医院。院内专家通过5G视频连线,同步查看患者病情,指导实施更为精准的急救。优化了急救流程,实现了“上车即入院”的高效模式。在5G信息化的助力下,我院院前急救科的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大大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有效治疗的时间,显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让我们在与死神的赛跑中,拥有了更有力的“武器”。

  医院院前急救每一次的突破与成长,都离不开院领导的高瞻远瞩与全力支持,正是他们的引领,让急救之路更加顺畅。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以成其大。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抓住机遇,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提升急救能力与服务质量,让院前急救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口述者简介

  张瑞芳,潍坊市中医院急救中心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曾多次参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等公益培训。2024年在全市医疗应急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个人、团体二等奖。2024年在第三届健康山东行知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路欣/整理

通讯员:张亚男 蔺健春 

编辑:刘小丽 祝超 李爱花

一审:韩镇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