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近年来,潍坊昌邑市龙池镇东利渔村抢抓发展机遇,聚力发挥集体资产“四两拨千斤”作用,初步构建起了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村庄建设为支撑、以基层治理为保障的协同发展格局,唱响了从“鱼”到“渔”乡村振兴的“渔歌子”,实现了从“海上”讨生活到“岸上”奔小康的“共富梦”。
东利渔村美丽的盐田风光。
产业兴“渔”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强化集体产业管理,稳固集体增收“基本盘”。东利渔村辖区地下拥有丰富的卤水资源,盐场收入始终是村庄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14年,朱言波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经过研究,决定将原来对外承包的3万亩盐田和近2千亩土地逐步回收,改为村集体自营,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逐步提高村民收入。2015年起,村集体创办企业,将对外承包的9处盐田收回后实行统一管理运营,并把部分村民不交承包费却占用多年的土地逐一收回。当年,村集体仅此一项增收50多万元。2024年,盐场实现收入846.9万元,比去年增加了246.5万元。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探索集体增收“新活水”。为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村里决定利用老旧盐田,引进100兆瓦集中式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安装近19万块光伏板,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可为村集体增收200万元,该项目现已建成50兆瓦并网发电,预计将于2026年全部建成。为进一步探索推广“光农互补”模式,将太阳能发电板架高,充分利用太阳光辐射发电,光伏板下种植艾草,加工艾绒或者是种植苜蓿养殖大鹅,形成与光伏互补的产业链条。
引进特色种养产业,铺就村民增收“致富路”。为实现土地盐碱性的劣势变优势,东利渔村大规模引进种植碱地小米、蜜薯、花生等农作物,打造“利渔”品牌,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借助本村在外人才,流转土地600亩,与山东沃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引进新品种文冠果,每亩年收入高达4000元;培养大鹅养殖户8家,引进养殖“大三花”蛋鹅10000余只,打造利渔散养鹅蛋品牌。各类特色作物的引进和多元化产业的联合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2024年,东利渔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00余万元,人均分红12000元,真正实现了以产业发展带动强村富民。
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民生惠“渔”
坚持把富民作为最高目标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村里每年拿出村集体收入的30%用于村庄建设,不断提高全体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村庄发展根基。完成“户户通”硬化工程,硬化路面3万多平方米,保障村民出行安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改厕率在全市率先达到95%以上;先后投入20余万元对村内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理,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投入4.3万元,新增10盏、维护32盏太阳能路灯,升级监控摄像设备,提升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累计投入资金90余万元,对虞河和丰产河大坝进行了加固维护,提高防潮能力,切实保障了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村庄人文环境,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东利渔村筹资20万元建成村南文化健身广场,植树20000余棵,极大地美化了村内环境。利用“农家书屋”丰富党员、村民文化生活。同时,结合“移风易俗”有效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引导民风民俗、遵纪守法,累计评选“文明家庭户”“卫生模范户”等30余户,带动全体村民向善向美,凝聚村民共建共治力量。
完善各类保障体系,绘就和美人文家园。全面推进健康“利渔”建设,由村集体出资为全体村民缴纳居民医疗保险,定期开展义诊活动,让村民在看病就医时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强化幸福“利渔”建设,通过建立困难家庭救助机制,对村里的特殊群体给予定期慰问和帮扶,确保他们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村史馆展示着村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文化润“ 渔”
坚持把基层治理作为重要抓手
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推进“网格化治理”、党员“双向激励”管理等重点工作,突出发挥村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用好“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网格包靠制度,累计开展大排查大走访行动11次,化解矛盾纠纷、村民反映问题130余件;扎实落实党员“双向激励”管理工作,充分调动起党员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累计评选“红榜”党员30余人次,转化“黄榜”党员1名,以点带面选树典型,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搭建规范工作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理顺和细化村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借鉴“邻里百家”“村民议事会”等优秀典型做法,鼓励村民全面参与村庄各项事业发展,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
拓宽村民参与渠道,形成良好村风民俗。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德润人心、教化群众,形成良好的村民风俗。开展“好老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选树活动,涵养乡村向上向善正能量,为村庄注入文明动力,筑牢乡村振兴“精神基石”。
新派融媒体记者:窦浩智/文图
编辑:刘小丽 王叶妮
一审:韩镇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