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 | 绷紧指尖“国安弦”
2025-11-14 20:02:50 编辑:赵越

绷紧指尖“国安弦”

□新派特约评论员 包婷婷

  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了两起泄密案件,情节各异,却都源于“指尖上”的疏忽。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折射出涉密领域长期存在的意识薄弱和管理短板,值得每一名涉密工作者深刻警醒。

  技术便捷绝不能成为放松保密防线的借口。在数字化浪潮下,各类办公软件和小程序虽以高效便捷为卖点,却暗藏数据采集与云端存储的灰色地带。不少涉密人员对技术工具的认知仍停留在“本地操作即安全”的层面,忽略了第三方平台可能存在的后台留存、远程访问等隐患。这种技术认知的滞后,往往成为泄密的突破口。涉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对技术工具保持“零信任”态度,不能仅凭功能判断安全性,而应建立严格的技术风险评估机制,明确禁用工具清单,同步加强技术防护培训,让涉密人员既懂业务操作,更懂风险识别,从源头上堵住技术漏洞。

  身份认知一旦出现偏差,就可能成为泄密行为的温床。个别涉密人员把岗位赋予的保密责任,视为炫耀身份的资本,甚至在社交平台随意分享工作场景,误以为“小范围展示”无伤大雅。殊不知,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和裂变效应,一条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破管控,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这背后,是对保密纪律的侥幸心理,更是对国家安全的不负责任。涉密人员必须清醒认识到,保密身份意味着更重的责任,而非炫耀的资本。要时刻绷紧思想防线,将“不该说的不说、不该传的不传”融入一言一行,在工作生活中主动远离风险环节,坚决杜绝因认知错位导致的泄密问题。

  筑牢保密防线,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制度、个人与单位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制度层面,不能止于事后追责,更要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整改”的闭环管理体系,细化涉密文件流转、设备使用、信息发布等各环节规范,让保密工作有据可依;个人层面,每名涉密人员都是防线的第一道关口,必须摒弃“小事无妨”的麻痹思想,在每次操作、每项决策中践行保密要求;单位层面,警示教育要避免走过场,应通过真实案例解读、模拟场景演练等方式,让员工切身感受泄密后果,同时强化日常监督,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营造“人人尽责、处处设防”的保密氛围。

  信息化时代,保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也对涉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扫清技术认知的盲区、校正身份认知的偏差、构建全员参与的防护体系,才能确保“指尖上的操作”始终运行于安全轨道,真正筑牢守护国家利益的钢铁防线。

编辑:赵越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