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丨从“真香”到“真伤”,“双11”咋变了味
2025-11-11 10:58:07 编辑:聂臻臻

从“真香”到“真伤”

“双11”咋变了味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薛静

  据《海报新闻》报道,“原价12999元的冰箱,国补后‘618’只要5723元,‘双11’反而涨到7742元?”“凑单满减算半天,结果分开买更便宜?”“尾款付到一半,淘金币抵扣突然半路取消,价格秒涨好几百!”这场延续16年、本应为“薅羊毛”的“双11”,为何成了消费者的“吐槽大会”?

  凑完单价格比平日还高、突然停止“限时补贴”、淘金币抵扣突然缩水甚至取消……今年的“双11”,电商平台依然推出了一系列的促销活动,但是很多消费者购买体验并不好,大家纷纷抱怨“各种优惠太复杂,算来算去还是买贵了”。
  这不是“双11”第一次被吐槽。事实上,“双11”促销规则的日渐复杂化,一直都是消费者热议的话题。满减、折扣、优惠券叠加等玩法令人眼花缭乱,不仅增加了购物的时间成本和决策难度,还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可面对消费者的愤懑,商家这边也是一肚子苦水,拿出店铺销量、流量数据说话,指责“活动成本高、没效果”。
  原本的“省钱狂欢”,怎么就一步步变了味?本质上,是平台和商家被绑在了“流量”的快车上盲目狂奔。平台对于不同流量入口采取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以期吸引更多消费者。同时,大幅抬高服务费率与投流费用,高抽成、高佣金压得商家不得不“先涨后降”。而商家为了提高曝光率和销售额,不得不花钱“买流量”,这部分费用又变相转嫁给了消费者。层层套路之下,消费者最终沦为平台和商家“流量争夺战”中的牺牲品。
  作为最经典的电商大促活动,“双11”曾经凭借货真价实、让利促销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但如今,这个活动已站在信任的岔路口,如果任由“流量”继续横冲直撞下去,这个曾经让平台、电商、消费者“多赢”的活动,注定将走向“多输”的局面。
  想真正找回“双11”的初心,需要多方合力。特别是电商平台,承担着规则制定者的责任,完全有能力建立更严格的历史价格监测系统,对虚假促销行为施以重拳。这并非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决心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取舍。对于商家而言,诚信经营是摆脱“套路狂欢”标签、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最好方式。拒绝一时的流量诱惑,让“双11”回归真实让利的商业促销,才能真正“多赢”。

编辑:聂臻臻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