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丨城市“探废”莫成“玩命探险”
2025-11-10 11:00:10 编辑:聂臻臻

城市“探废”莫成“玩命探险”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赵春晖

  据《上观新闻》报道,近年来,一股深入都市废弃建筑的“探废”风潮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行。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这些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正成为社交媒体上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圣地”。但当年轻人为了追求新奇体验而铤而走险时,背后是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和明确的法律禁区。

  “探废”的本质是一种危险系数极高的探险行为。在社交平台的传播推动下,这种小众的探险行为逐渐出圈,出现了所谓的“城探”社群,不但将城市中的废墟地址汇集成“城市隐秘角落行动指南”,还总结出关于如何躲避保安、识别最佳翻越点的“闯关攻略”,吸引着越来越多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普通人盲目跟风参与。

  城市废墟所潜藏的安全隐患是不可预测的。如烂尾楼等工程,本身就没有安全保护措施,身处其中,随时可能遭遇坍塌、坠落等风险。停诊医院、化工厂等废弃场所内,残留的医用放射性废弃物或化学品,极有可能是“隐形杀手”。缺乏安全经验、防护设备的普通人盲目闯入,后果不堪设想。
  “探废”还可能触碰法律禁区。即便建筑物处于废弃状态,也可能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未经允许进入可能构成非法侵入。一旦在探险过程中发生破坏、盗窃或其他违法行为,特别是损坏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遗址时,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探废”之风愈刮愈盛,背后是“危险”流量在作祟。社交平台要尽到主体责任,完善审核机制,强化正向引导,对非法闯入、教唆翻墙、躲避监管等明显存在安全隐患,破坏公共规则的“探废”内容,要及时甄别,并采取屏蔽、下架、封号等措施,让危险“探废”成为无根浮萍。同时,对一些宣传“探废”危害性的高质量科普内容,可以给予流量扶持,让受众认识到“探废”背后的重重风险。
  相关部门更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源头入手,为城市废弃建筑建立档案,进行系统管理,加强日常巡查监管,不能让城市废墟成为安全盲区。对一些真正具有历史、文化或艺术价值的废弃建筑,可以通过评估或改造,有序向公众开放,在满足年轻人的需要的同时,留存城市记忆。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任何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探险逾越安全红线、触碰法律禁区,不仅是对规则的漠视,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唯有建立在保障生命安全、遵守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探废”,才能让这种小众潮流回归本真,让人们触摸到城市历史温度,也守住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

编辑:聂臻臻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