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丨烟火里的立冬,“藏”着生活的“暖”
2025-11-07 19:05:56 编辑:张兴红

烟火里的立冬,“藏”着生活的“暖”

□新派特约评论员 张洋 于海亭

  天地始冻,万物归藏。清晨的菜市场里,白菜萝卜摊位前排的长队、羊肉摊飘出的鲜香,超市冷柜里码得整齐的饺子皮,都在昭示立冬已至。提起这一节气,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补冬”,实际上,立冬的精髓不是盲目地大快朵颐,而是烟火气里的“藏”之智慧,和裹着民生温度的“暖”之真谛。

  老一辈说的“冬藏”,是把日子过扎实的智慧。旧时物资匮乏,北方人家窖里码满白菜萝卜,南方人家腌好咸菜腊肉,都是为了在寒冬里守住一口新鲜。如今物资丰裕,“藏”的形式虽然有变,内核却半分未减。农户把秋收粮烘干入仓、酸菜封缸,锁住食材本味也寄寓丰收期许;邻家大姐冻好饺子寄给外地儿子,附上“立冬吃饺,不冻耳朵”的手写纸条。这份“藏”,藏着踏实与牵挂,也藏着对生活的满心珍视。

  比饮食之暖更动人的,是细节里的民生之暖。从前立冬常伴“天寒宅家”的单调和“老人孩子无处去”的困扰,如今,社区活动室提前备好热茶,每周三有书法老师教写楹联,周末组织亲子包饺子、话民俗活动;社区食堂推出立冬专属热汤套餐,志愿者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立冬的寒意,就这样被细微的暖意层层化解,古老节气也有了更鲜活的时代滋味。

  但这份暖意中,也有些走了样的“仪式感”。不少人把立冬的“暖”简单等同于“补”,硬生生把节气过成“进补竞赛”,误以为多吃几口荤腥就是“补冬”,却忘了“藏”的本意绝非暴饮暴食。就像部分养生博主鼓吹“喝酒御寒”“穿得越厚越好”,却不顾酒精加速散热,衣物过厚反而影响保暖。真正的冬藏,和社区里的暖意一样藏在细节里:午后泡壶红茶翻本书,陪孩子去公园拍残荷,和朋友围坐吃顿热火锅。这种精神上的“藏”,远比物质进补更能抵御寒冬。

  立冬是充满烟火暖意的节气,窖藏白菜的鲜、冻饺里的牵挂,酸菜缸的冲、社区楹联的香,让老节气焕发了新活力。别执着于精致仪式,也无需盲目跟风进补,去承袭古人“藏”的智慧,存份牵挂、守份踏实;感受当下“暖”的善意,享点从容、品点温情。这样的立冬,才最接地气,也最有滋味。

编辑:韩佳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