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网络直播打赏戴好“紧箍”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新华社报道,为进一步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加强直播打赏营利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直播生态。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如火如荼。直播打赏本是用户情感表达的载体,却在资本驱动下异化为“割韭菜”的工具。部分主播与MCN机构精心设计“贫困户卖惨”“精英海归逆袭”等虚假人设,甚至利用AI伪造剧情,本质上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情感欺诈。更恶劣的是诱导未成年人盗用家长信息打赏,不仅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更暴露出平台监管的严重缺失。
此次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四方面突出问题,彰显了极强的针对性与治理精度。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长效治理仍面临复杂博弈与深层挑战。一方面,直播乱象与监管之间的“动态博弈”具有顽固性,技术手段的升级催生出更隐蔽的违规手段,这对动态识别与实时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平台受利益驱动,对打赏分成存在路径依赖,主体责任落实可能存在执行偏差,亟需构建更严密的倒查问责体系。
拨乱反正,引导直播行业行稳致远,必须多管齐下,精准施策。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针对网络直播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深挖严打一批负面典型并公开向社会曝光,持续加强对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的监督管理,切实压实直播平台、网络主播、MCN机构等主体责任,提升网络直播打赏问题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水平。平台层面应进一步健全内容审核与行为监管机制,对直播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杜绝一切诱导性打赏行为。社会应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众对直播内容的辨识能力和理性消费意识,倡导关注优质内容而非盲目打赏。
清朗网络空间,关乎社会风气,更关乎行业自身的生命力。打赏的每一分钱,都应是用户自愿为才华才艺买单的,而不是网络主播靠各种路数“坑蒙拐骗”来的。唯有各方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让直播行业摆脱乱象的泥沼,回归内容与价值的本源,共同推动网络直播行业走向更加规范、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
编辑:平小娜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