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播种者”点赞
□新派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如何让文化的“魂”深深扎根于乡村沃土,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潍坊市创新推出的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制度,以其生动的实践和丰硕的成果,为这一课题贡献了宝贵的“潍坊方案”,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可敬、可赞的“播种者”与“引路人”。
为这样的指导员点赞,赞他们是激活乡村文化细胞的“催化剂”。
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沉入基层的贴心人。在田间地头,在农家院落,他们精准把脉村民的文化需求:面对舞蹈排练的困惑,他们以专业指导化生硬为流畅;面对“散、乱、弱”的文化队伍,他们从组建到策划全程赋能,让团队找到方向;他们挖掘地方特色,打造专属节庆,让乡土风情得以彰显;他们捐赠书籍,点亮阅读之光;他们深耕非遗,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他们改变了以往“送文化”的单向灌输模式,通过“精准滴灌”式的服务,推动文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创造者”,唤醒了基层文化创造的渴望与活力。
为这样的指导员点赞,赞他们是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筑路人”。
乡村文化振兴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潍坊市构建的“市县一体、柔性派遣、结对共建、资源共享”工作机制,为文化资源的顺畅流动铺设了高速路网,打破了层级与地域壁垒。“兼职+志愿服务”“定期服务+项目服务”的灵活模式,确保了服务既能常态化覆盖,又能精准对接不同乡村的个性化需求。专家顾问团的智力支撑,避免了“盲目施策”,提升了服务效能。而“文润潍坊”系列品牌活动的持续开展,如“百场特色文化课”“百项民生‘潍’服务项目”“百场文化活动”等,则将零散服务系统化、品牌化,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聚力效应。这套“输血”与“造血”并重的体系,不仅送来了文化,更培育了本土文化骨干,留下了“带不走”的文化力量,确保文化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潍坊的实践表明,乡村文化振兴并非简单的文化资源搬运,而是一场关乎主体性唤醒、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变革。它正需要像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这样的专业力量,去扮演“点火器”与“播种机”的角色。
需要他们深深扎根乡土,做民情民意的倾听者、文化需求的对接者、创作活力的激发者;也需要他们持续勇于创新,做传统与现代的联结者、文化品牌的塑造者、乡村魅力的传播者。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却连缀着历史的文脉与未来的篇章,关乎百姓的精神归属与乡村的文化气象。
我们期待,随着“播种者”的持续耕耘,文化的种子能在更多乡村破土萌发,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乡村文化新春天。
编辑:平小娜 王洁钰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