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 | 孝心,不应只在重阳节绽放
2025-10-30 16:15:46 编辑:朱明洁

孝心,不应只在重阳节绽放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刘杰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既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敬老日”。1988年,这一天被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2013年7月1日实施的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风尚。

  今年重阳节,媒体上“尊老敬老”的标语再次刷屏,社交平台上“祈福长辈”的言词温情脉脉,山间小径中陪伴父母登高的身影络绎不绝……这份集中于特定节日的情感表达固然令人动容,却也不禁引人深思:当节日的喧嚣散去,那些被鲜花与祝福包围的老人是否会重新陷入孤独?当孝心沦为重阳节的“限定话题”,我们是否该反思,这份血脉伦理岂能浓缩于一日之仪?

  孝之本质,绝非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性表演,而是细水长流的生活浸润,它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日不经意的角落,或许是一通耐心倾听父母家长里短的电话,或许是察觉父母口味变化后悄然调整的菜肴,或许是敏锐捕捉到父母步履蹒跚时那份及时的搀扶与关切。

  百善孝为先。然而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地理距离、生活琐事等似乎都能轻易冲淡子女对父母的关怀。于是,一种“补偿心理”悄然滋生,许多人希望通过节日的厚礼、朋友圈的深情祝福弥补平日陪伴的稀缺。殊不知,父母最渴盼的,往往不是物质丰盈,而是情感上的“被需要感”,是参与子女生活的微小确幸。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让孝心超越节庆的桎梏,回归日常的耕耘。

  孝心不应只在重阳节绽放。唯有将节日的仪式感化为日常生活的恒常温度,方能真正告慰那份沉静而绵长的生养教爱之恩,让传统孝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照亮现代家庭与社会。

编辑:朱明洁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