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赏立规 为内容正名
□新派特约评论员 包婷婷
近日,网信部门部署“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给网络直播打赏乱象“立规矩”。这是对互联网生态价值导向的校准,将推动打赏行为回归情感共鸣,让直播行业回归内容为王的初心。
直播行业怪象偏离健康发展轨道,成为“流量至上”理念催生的畸形产物。通过“PK对骂”相互攻击,用“低俗惩罚”博人眼球,有时一场直播仅打赏收入就能超百万元。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编造低俗谣言,将虚构的“黄谣”与真实主播形象捆绑传播,通过制造猎奇话题诱导观众打赏。这种技术滥用不仅突破道德底线,更涉嫌违法犯罪,成为危害网络生态的“数字毒瘤”。
严管重罚与疏导转化相结合,“刚柔并济”将推动行业转型。对于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力度绝不能手软。从平台到主播,从内容审核到打赏机制,专项行动将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要求平台对高风险直播间实施“打赏冷静期”,用户单次打赏超过一定金额需24小时确认,避免冲动消费;对频繁诱导打赏的主播,采取限流、封禁账号等阶梯式处罚。同时,专项行动鼓励优质内容创作,通过流量扶持、现金奖励等方式,引导主播回归知识分享、技能教学等正向赛道。这种“奖惩并行”的模式,既可以压缩低俗内容的生存空间,也将为行业转型指明方向。
健康直播生态应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打赏则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自然回馈。比如董宇辉在直播售卖农产品时,穿插诗词歌赋、文学典故,将商品销售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而其打赏收入仅占其营收的1%。B站知识区UP主“罗翔说刑法”,靠法律科普收获千万粉丝,观众的打赏是对其知识传播价值的认可。高价值量、高影响力的直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个人经济效益的双赢。
本次行动将推动直播行业转型升级,“立规矩”促优胜劣汰成为必然。那些依赖低俗套路、只懂收割流量的主播与机构,必然被市场与监管双重淘汰;而专注于打磨内容、传递正向价值的创作者,必将在更规范的环境中迎来发展的春天。所谓价值重构,本质上是对公平公正和伦理道德的矫正,让网民评判优秀主播的标准,不是打赏金额,而是内容质量;让网民的每一次打赏,都源于价值获得感和真心喜爱,而非被套路诱导。
打赏整治是对行业乱象的“外科手术”,是互联网生态的一次净化。直播行业只有尊重主流价值导向,才能在规范中焕发新生。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也是广大网民的期待。
编辑:赵越 王洁钰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