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教练”滥竽充数 沦为“健康杀手”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健身市场的火爆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健身房随处可见,一些健身教练培训机构随之出现。健身教练群体逐渐扩大,但专业程度却令人担忧。记者调查发现,健身教练大多在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短,加之入职门槛低、资格证书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健身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健身教练资格考试乱象等问题。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健身房。有需求就有市场,健身房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然而,随着健身市场的火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健身教练的专业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当缺乏专业训练的“速成教练”“持证上岗”,健身房里的每一次指导,都可能暗藏运动损伤的风险或隐患。
乱象丛生,根源在于行业门槛低、培训杂乱与监管滞后。当前健身教练准入门槛过低,无需统一强制资质,短期速成即可上岗,专业素养难以保证;有的教练不仅自身动作不规范,更无法纠正会员的错误动作。健身教练培训体系混乱,证书种类繁多,标准不一,部分证书“短平快”、通过率高,形同“花钱买证”。健身教练为推销私教课,无视会员身体信号,甚至推荐不必要的附加课程,让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难以保障。此外,近年来健身行业“野蛮生长”,相关部门却监管滞后。健身房虚假宣传教练资质、美化教练简历的情况屡见不鲜,违规成本低,行业自律不足,最终为此“买单”的是消费者的健康。
破解行业困局,须多方共同发力。相关监管部门应建立统一强制准入标准,抬高行业门槛,规范从业资格,杜绝“速成教练”现象;规范证书体系,明确各级证书考核标准及持续教育要求。健身房须严审教练资质,公开教练真实履历,重视会员安全而非一味追求销售业绩。消费者要提升辨别力,理性核查教练证书与能力,关注实际指导水平,敢于拒绝不合理的训练要求。
健身房不应是“伤身馆”,健身教练更不应是“健康杀手”。当健身教练“30天拿证”的速成神话与消费者“挥汗如雨”的场景并存,折射出的是行业对专业与健康的轻慢。唯有通过制度重构、标准统一与监管强化,才能让健身回归科学、安全的本质,真正服务于全民健康福祉。
编辑:冯淑杰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