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为炬 向复兴而行
□新派特约评论员 边茹
“这个世界有和平吗?和平真的会来吗?”这是“李晓”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发出的疑问。后面的历史我们都了解了,近20万名英雄儿女在异国疆场献出宝贵生命,他们“去时少年身,归来甲子魂”,用热血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但是在当时,没有人会预知胜利,只是靠着一种精神在浴血奋战。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英雄的足迹从未远去。长津湖畔,百余官兵俯卧雪地保持战斗姿态,用生命诠释“冰雕连”的忠诚;上甘岭上,涌现出很多“黄继光”式的英雄,他们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血肉之躯守住阵地;小高岭阵地上,杨根思抱着炸药包扑向敌人,用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七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极寒严酷的战场上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被深刻概括为抗美援朝精神。不仅镌刻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更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不同领域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在科技攻关前沿,科研人员延续“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韧劲;在边防前线,战士们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在基层一线,干部们扛起“主动上前”的担当——这正是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是各行各业前辈们的行动指南。科研工作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从“神舟”飞天开启中国人的太空之旅,到“蛟龙”入海探索深海奥秘;从“嫦娥”奔月实现千年探月梦想,到“墨子”传信构建量子通信安全屏障;从“北斗”组网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布局,到“天眼”巡空捕捉宇宙深处的信号;从“天问”探火迈出星际探测新步伐,到“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再到“人造太阳”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从“东风-5C”“东风-61”筑起的和平盾牌,到“惊雷-1”“巨浪-3”与东风系列共同撑起“三位一体”核力量体系……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是中国人对“敢于斗争”精神的传承。
无论是为世界经济提供发展动力,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亦或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都以实际行动证明:抗美援朝精神从未过时,并且始终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也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充足的底气。
今天的中国,已是英烈们期盼的和平安宁,当我们接过精神的火炬,便读懂了“和平必须捍卫”的深意,明晰了“强国有我”的使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传奇,就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编辑:冯淑杰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