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茶界泰斗” 营销不能无底线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宋玉璐
据中国青年网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被AI工具“复活”,为茶企代言一事引发关注。视频发布账号归属福建张天福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承认,视频系AI制作。张天福遗孀张晓红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张天福生前友人认为,AI制作视频是冒犯逝者。张天福之子张德友曾授权茶企制作视频,他表示,已被主管部门约谈。
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提供了更多载体,近年来,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类AI技术的门槛逐渐降低,AI“复活”逝者成为应用场景之一。用AI技术“复活”已故名人更是屡见不鲜,甚至已形成了产业链。与此同时,AI“复活”也引发强烈争议。有专家提出,AI“复活”技术被滥用,或将带来侵害个人权益、数据隐私安全、传播虚假信息等问题。
张天福先生是我国著名茶学家、制茶与审评专家。但他于2017年就已去世,享年107岁。离世8年之后,其音容笑貌通过AI的形式重现网络,本应是一段佳话。但被AI“复活”的张天福居然在视频里为茶企做广告,称“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了……”茶企以“复活”行业先驱作为营销手段的做法,引发舆论强烈反感。
在情感上,我们传统文化中素来有“逝者为大”一说,逝者的形象承载着家属的情感记忆,也关乎社会对逝者的缅怀敬意。张天福作为“茶界泰斗”,其形象是行业精神符号,而非企业营销工具。用AI将其“复活”代言,既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挑战了社会伦理和公序良俗。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其应用应有道德边界和法律规范,今天有人“复活”“茶界泰斗”,明天就会有人让其他行业的领军人物“重生”。对此,有关部门应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警惕AI“复活”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
AI技术应当服务于人,而非违背人性。对普通用户而言,需明确AI使用边界,区分私人缅怀与公开商用,尊重逝者及家属意愿。对于企业来说,营销必须坚守法律与伦理底线,不能借技术之名“打擦边球”。
技术的未来应坚持向善原则,在“能做什么”与“该做什么”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让AI技术在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内运行,才能既发挥其价值,又守护好社会伦理与秩序。
编辑:赵越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