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应守住历史的“素颜”底线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孙瑞荣
据央广网报道,为加强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全流程管理,落实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国家文物局日前发布关于加强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全流程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在没有油饰彩画传统的地区,或油饰彩画已基本缺失的建筑群,一般不恢复油饰彩画,1911年以前的彩画、灰塑原则上均应进行现状科技保护,严禁翻新古代壁画和彩塑。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文物修缮中存在“美化式修复”的误区。出于旅游开发、形象工程或民间信仰等动机,不少千年石窟、古寺壁画被擅自“妆彩”,原本斑驳沧桑的文物被整体粉刷得焕然一新,仿佛披上了一层现代审美的“美颜滤镜”。文物被改造后的形象焕然如新,甚至看不到一点历史的痕迹,更在无形中割裂了我们与历史之间的真实对话。比如,四川南江一处北魏时期摩崖造像被涂抹得花花绿绿等事件曾引发舆论哗然。
这种“好心办坏事”的修缮,实则是对文物原貌的破坏。文物不是冰冷的,而是“会说话”的历史见证者。每一层风化、每一道裂痕,都可能记录着一场地震、一次战争、一段信仰的变迁,强行“复原”无异于篡改历史。专家表示,面对大量文物,在没有准备好之前,最好的保护就是维持原状。
此次通知的出台,正是对这种“保护性破坏”的纠偏,以一系列刚性规定为文物保护划定了清晰边界,彰显了文物保护从追求“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转向尊重历史真实、保存原真性的科学态度。这不仅是对文物修缮行为的规范,更是一场对文化敬畏之心的重申。
文物修复是一个学科复合、步骤严谨的专业性工作,涉及到历史断代、材料研究、技术手法等多个学科。通知提出,责任设计师负责统筹文物建筑修缮外观效果,对粉刷、勾缝、油饰、彩画等的新旧并存情况,应牵头提出技术措施,确保新、旧总体协调,兼顾可识别性。
“凝固的历史”一去不复还,当我们在修复文物时,最高境界或许不是让它看起来“多么辉煌”,而是让后世依然能够触摸到那段真实的历史温度。这份“不随意涂抹”的克制,恰恰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成熟与深沉。
编辑:陈晓芳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