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平民网红摆脱“流量闹剧”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薛静
据新华网报道,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经历了他从业20年来身心最颠簸、也最疲惫的时刻:因为“6元的鸡排、60元的服务、600元的情绪价值”而获得如潮点赞的他,每天除了巨量鸡排订单,还要配合顾客合影、拍视频,直至被“累到没有情绪价值”“挤得呼吸都难”。
“鸡排哥”为什么能红?有人喜欢他的真诚,他胳膊上新疤叠旧疤,都是被热油烫伤的痕迹。面对关心,他说:“痛和痒都会过去。”有人喜欢他身上那股旺盛的生命力,炸鸡排的动作行云流水,“你可以拒绝我,但是你不能拒绝美味”的诙谐话语,给人们提供了新鲜的互动感和宝贵的“情绪价值”。有人喜欢他代表的市井烟火气,劳累一天后吃一块热气腾腾的鸡排,6元买到的是食物,更是一份治愈……
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他认真生活的态度格外打动人。但是当“流量”入场后,事情慢慢变了味,有游客抱怨他“脸拉得老长”,有人质疑他使用的油品。还有那些赶来蹭热点的博主,在他摊前直播,引流变现。
从“拉面哥”到“郭有才”,从“鹅腿阿姨”到“鸡排哥”,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平民网红在流量裹挟下的起伏。最初的热闹过后,往往伴随着个人生活被打扰、正常经营受影响的困境。我们能理解,同为普通人,很容易被他们身上散发的朴素温情所打动,被他们展现出来的温暖烟火气息所感染。但也更应当明白,这份温暖是将心比心的双向传递,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单方索取。
互联网是公共议题讨论的主阵地,舆论资源不该是平台手中随意变现的“筹码”,而应是服务社会、保障公益的“基石”。作为网络平台,有责任划定边界、保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让善意关注异化为数字暴力。
网络世界中,总不乏一位又一位普通人因为身上的某种闪光点而重新夺取大众的注意力。或许有人会感叹,这是“铁打的流量,流水的网红”。作为观众的我们,与其跟着流量人云亦云,不如认真学习“鸡排哥”依靠双手打拼生活的质朴和真诚。毕竟最触及人心的烟火气,从来不是被刻意点亮的样子,而是它本来就在那里,安静、踏实、有温度。未来,我们也期待在更多的网红身上,看到他们对生活本真的坚守。
编辑:韩佳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