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选座”不能沦为“伸手要钱”
□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本来已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了票,却还要在旅客值机选座时加一道“锁”,让旅客付费或花费积分开“锁”……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饱受诟病的“付费选座”业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争议声中愈演愈烈,俨然成了“行业惯例”。
飞机座位原本就按不同区域分成了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已经有一重加价机制。但是,不知从何时起,花钱买飞机票出行线上值机时,想要选个喜欢的座位,还得另外多花一份钱。
由于座位设计的原因,“夹心座”显然舒适性要差一些。像第一排或者靠近紧急出口的座位,因其空间比较大可以伸腿,就成了经济舱客人眼中的“香饽饽”。航空公司自然闻到了这些“饽饽”散发出来的带着金钱味道的香气——“付费选座”应运而生。
有航空公司辩称“付费选座”属“增值服务”,实则站不住脚。所谓“增值服务”,应是在基础服务之外提供额外便利或体验,如贵宾通道、超额行李费减免等。而座位选择本是购票后理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同一舱位同一票价,旅客拥有公平选座的机会,“先到先得”的机制如今被人为扭曲为“付费优先”。
法律人士指出,“锁座”不仅涉嫌违反了《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还涉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业内人士表示,航空公司基于“付费选座”业务的“锁座”行为,表面上是“细分服务层级”,实质是把旅客的自主选择权拿去卖钱逐利。而“一出生就违反多道法规,却在争论声中长大”的“付费选座”,其背后是消费者对侵权行为的无奈。
要打破“付费选座”的困局,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规范,明确“付费选座”边界,禁止将基础选座权设为付费门槛,保障旅客基本选择自由;推动定价透明化,对特殊座位明确标注责任与限制,杜绝信息不对称。消协也可考虑提起公益诉讼,代表不特定消费者维权,形成有力震慑。航空公司也应回归服务本质,将“付费选座”作为自愿性补充服务,而非强制性盈利工具。
座位可以分区,服务不应分等。民航业的竞争力,不在于能“锁”住多少座位,而在于其能赢得多少乘客的认同。让座位回归舒适,让服务回归本心,这才是民航服务应有的高度。
编辑:冯淑杰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