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潍坊风筝飞天
读懂中国制造的“起飞密码”
□新派特约评论员 郭强
10月1日,潍坊世界风筝公园热闹非凡,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风筝放飞活动”“第6届全国传统风筝创意扎制大赛”“山东省第12届风筝锦标赛”三场大戏同步开启。全国50多位手工艺人带来了传统纹样与新奇造型兼具的风筝精品,引起了游客的广泛关注。在放飞风筝的同时,让潍坊为“中国制造”这只翱翔天际的“大国风筝”铺了一张活灵活现的展示板。
扎实的骨架、结实的引线、乘时代东风,才是向上发展的硬道理。
先说这“骨架”,没有实打实的根基,再花哨也飞不起来。潍坊的根扎得够深,一边是地里的庄稼玩起“黑科技”,寿光智能大棚里传感器管温湿度,无人机精准撒肥,农户拿手机就能盯市场,把“看天吃饭”变成了“知天而作”;另一边是车间里的老本行玩出新花样,潍柴从柴油机一路追到氢能重卡,柴油机本体热效率干到全球第一,天瑞重工把磁悬浮技术做成“节能神器”,全是在老本行上磨出来的真功夫。
再看“引线”,方向一定不能错。潍坊的聪明之处,在于不瞎折腾,跟着时代风向调整角度。以前靠燃油发动机吃饭,现在顺着“双碳”风口,潍柴搞出热电联产效率92.55%的燃料电池,天瑞磁悬浮设备占了全国70%的市场份额;传统化工企业不拼产能拼创新,万华化学打破国外垄断做出高端PC材料,联盟化工把煤变成新能源电池原料。更绝的是搞“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豪迈集团靠这招攻克五轴机床精度控制难题,精度达到0.001毫米。这引线牵得准,创新才不会跑偏。
最关键的是借“东风”,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携手共进方有大作为。天上的风筝要组图案才好看,地上的产业要抱团才有力。
潍坊这盘棋下得大,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千亿级集群先立起来,潍柴牵头建个检测中心,200多家配套企业都能“蹭”福利,研发成本直降30%;歌尔把VR头显做到全球85%的份额,还拉着高校孵出47家科技公司。现在全市226万人才攥成拳头,78%的企业都连着产学研网络,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50亿元,这不就是产业版的“风筝编队”,飞得又齐又稳。
看着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漫天飞舞的风筝,突然就懂了中国制造的底气在哪儿。不是跟风追热点,而是守着根基踩准点;不是孤军往前冲,而是抱团借东风。这根连着传统与创新的“风筝线”,既能拉着企业往上飞,又不会让它在风浪里迷了路。下次再看潍坊风筝,天上飘着的,就是更多中国制造的新故事。
编辑:朱明洁 王洁钰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