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 | 平台广告“偷时” 当心遭到反噬
2025-09-23 09:27:15 编辑:冯淑杰
平台广告“偷时” 当心遭到反噬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孙瑞荣

  显示广告时长119秒,实际播放123秒;倒计时80秒,实际广告播出83秒……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某些长视频平台的广告普遍存在“偷时间”现象,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广告“偷时间”现象,在本质上是购物遭遇缺斤少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被称作互联网“新型鬼秤”的操作,看似每次只“偷”几秒,实则正在一点点瓦解用户对平台的信任,甚至动摇整个长视频行业的发展根基。

  用户接受广告投放,本是基于“明确时长”的公平约定,而“偷时”行为打破了这种约定,让用户在不知情中为广告时间“额外买单”。当用户发现自己即便购买了会员、容忍了广告,仍要被偷偷克扣时间,对平台的信任便会逐渐崩塌。

  从平台发展维度看,“偷时”赚的是短期利益,丢的是长期信任。长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多赚几秒广告费,而是优质内容与良好用户体验构建的信任体系。近年来,长视频平台陷入会员涨价、广告增多等争议漩涡,用户满意度本就有所下滑,而“偷时”行为无疑是雪上加霜。

  事实上,用户选择留在某个平台,是基于平台会尊重用户权益的基本预期,一旦这种预期被打破,用户便会用脚投票。短期来看,“偷时”或许能让平台多赚一笔广告费,但长期来看,失去用户信任的平台,终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平台可能会效仿“偷时”操作,将“欺骗用户”当作“降本增效”的捷径,最终导致整个长视频行业陷入谁更能“偷时”的恶性竞争中。

  要根治广告“偷时”乱象,不能只靠用户用秒表维权,更需要监管、平台与用户的三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出台更细化的规则,明确广告时长标注的真实性标准,对虚标时长、擅自延长等行为设定明确的处罚措施,提高平台的违法成本;平台则需摒弃“短视思维”,通过优化广告投放模式、提升内容质量来赢得用户,而非靠“偷时”获利;用户也应增强维权意识,一旦发现“偷时”行为,及时向监管部门或平台反馈,用实际行动倒逼平台规范操作。

  只有让诚信经营成为视频平台的共识,让尊重用户权益成为行业的底线,才能让长视频行业走出争议漩涡,迎来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冯淑杰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