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共享设备“好借难还”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宋玉璐
据《工人日报》报道,骑共享单车进入“运营区”还车仍被提示“不在运营区内”,为还共享充电宝跑13个归还点均以失败告终……市面上常见的共享设备存在“好借难还”现象,引发热议。
近年来,共享经济蓬勃发展,既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又便利了居民生活。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作为重要便民设施,在大型商圈、交通枢纽、文旅景区等场景实现广泛覆盖,解决了用户的充电焦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然而“好借难还”问题也让很多消费者闹心。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今年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显示,共享设备归还难等问题成为投诉热点。
究其根源,就在于相关企业只想着怎么打开市场、铺开摊子,却没把后续管理当回事。共享单车一股脑往人流多的地方投,运营区却划得马马虎虎,系统定位和实际能还车的地方对不上;共享充电宝不知道投放了多少个机柜,也不管每个机柜有没有空位,用户抱着充电宝找半天,最后还是还不了。甚至更有部分企业将“还不上”当成了赚钱手段:要么故意让系统“满载”,要么给设备设下识别障碍,使用户不得不支付更多费用。
说白了,这就是企业把自己该做的运营工作甩给了消费者,让大家浪费时间和钱,为他们的管理漏洞买单。种种问题把便民变成了“扰民”,让不少消费者对共享设备产生了抵触心理,这显然不利于相关行业的长远发展。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让共享设备真正便民,而不是变成“好借难还”的“麻烦”,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共管共治。相关企业得先转变思路,别光顾着投放设备,不仅要提升技术、产品、维护等多方面的“硬实力”,也要在畅通投诉渠道、妥善解决问题的“软实力”上下功夫。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共享经济领域服务标准,明确系统稳定性与透明性要求,对共享单车归还失败等投诉进行数据监测、技术分析和风险提示,建立企业信用评分与通报制度。
让人们借得舒心、用得放心、还得安心,是共享设备企业应该重拾的“初心”,找准根源,聚焦全流程解决问题,让共享设备从“好借难还”回归“好借好还”常态,才能汇成共享经济的繁荣大潮。
编辑:韩佳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