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丨别让儿童电话手表成“腕间隐患”
2025-09-01 10:39:26 编辑:赵越

别让儿童电话手表成“腕间隐患”

□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半月谈》报道,如今,儿童电话手表已不再是仅具备视频通话、体温监测、楼层定位等功能的“安全守卫”,而进化为集AI解答作业、扫码支付、社交群聊于一体的“腕上神器”——孩子们抬起手表“碰一碰”加好友,如同大人交换名片般拓展社交圈,放学路上边听故事边前行的场景随处可见。这一变化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让家长们深陷“安全与自由”“便利与节制”的平衡困境。

  曾经,被家长视为“安全守护者”的儿童电话手表,如今却让家长们陷入“放心”与“操心”的拉锯战。不少家长的吐槽直指痛点:孩子因手表的社交功能分心,作业错误频出;陌生人添加好友,聊天内容暗藏不良引导;甚至出现“鄙视链”,儿童电话手表的品牌与型号成为小学生社交圈的“入场券”。更令人担心的是隐私风险,高像素摄像头、追踪定位等功能容易暴露儿童隐私,折射出技术滥用的痛点。

  问题的根源究竟在于设计跑偏,还是管理疏忽?儿童电话手表从“通话+定位”的初衷,演变为功能堆砌的“迷你手机”,背后是资本对消费市场的追逐。厂商为抢占市场,不断叠加娱乐功能,点赞互动、弹窗广告、游戏充值……孩子们在虚拟社交中沉溺。有专家指出,虚拟社交的即时反馈和简单互动,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处理真实社交矛盾的能力。而家长监管的缺位更助推了乱象,有人将顶配手表视为“托管工具”,放任孩子上课刷视频、充值游戏,直至问题爆发才追悔莫及。

  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规定手表不可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支持设置可使用时长和可使用时段;手表端应用程序不能进行充值……

  事实上,将责任全然归咎于厂商或家长,显然有失偏颇。技术本身无罪,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儿童电话手表本应是“成长助手”,而非“腕间隐患”,如何改进,需多方合力。学校需强化管理,如设置“收纳盒”避免课堂干扰;家长需做好后台监管,合理限制娱乐功能使用时段,引导孩子科学用表;厂商更应坚守底线,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标准,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当儿童电话手表成为孩子手腕上的“小世界”,我们更需以审慎的态度为其划定安全边界。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在这方寸屏幕间收获安心守护、拥抱健康成长。

编辑:赵越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