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任AI造假起号泛滥成灾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薛静
外国人熟练演唱中文歌曲、银发奶奶传授养生秘诀、氛围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学……据新华社报道,社交媒体上,一些AI生成的视频关注度颇高,“细节满满”让很多网友信以为真。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社交账号利用AI技术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号,进而变现。近期,多个平台对“AI起号”现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清理违规内容并封禁部分账号。
起号,指在社交媒体或电商平台开设新账号,通过运营吸引粉丝、获取流量,最终实现商业转化。
互联网时代,流量意味着利益。随着AI的普及,起号门槛大幅降低。在“单账号月入过万”的利益驱动下,一些操作者瞄准情感、养生、美妆等易引发共情的领域,用AI生成“银发奶奶”“美女博主”等形象精准吸引特定群体,通过电商带货、账号转卖等方式变现,形成“起号、转型、转卖”的灰色产业链。
社交平台上有众多网友求购和出售账号,2.5万粉丝的AI养生号售价6000元,11万粉丝的AI宠物号售价1.6万元……AI造假起号并非简单的技术游戏,而是涉嫌多项违法的严肃问题。AI生成的内容,大多依靠猎奇、低俗实现快速传播,极易让人陷入谣言和虚假信息产生的“信息茧房”,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互联网账号。多个网络平台规定,账号仅限本人使用,禁止以任何形式出租、转让、售卖或以其他方式许可他人使用账号。AI虚拟人物、账号实际操控人、转售用户之间的信息错位,不仅违反监管规定,更为数据安全埋下了风险隐患。
治理此类乱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平台在内容审核方面承担着责任和义务,通过要求对AI生成作品进行显著标注、将违规账号下架处理、封禁批量起号商家等方式,最大限度杜绝AI造假现象。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沿着起号、养号链条溯源,严厉打击背后相关利益机构,阻断灰色产业链。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监管方、平台方也需及时更新技术库,用更强大的技术能力对不法分子形成绝对压制。当然,整治AI造假起号也离不开大众参与,例如鼓励网友举报可疑账号、引入专业机构开展评估等,充分调动公众参与乱象治理的积极性。
AI的价值在于拟人化服务而非拟人化欺骗,在于赋能发展而非助力乱象。遵守“技术向善”的规则,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引导AI技术正向应用,方能最大化体现AI的价值。莫让技术成为造假的“帮凶”,守住底线,才能让网民安心共享数字时代红利。
编辑:冯淑杰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