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就夸不给就骂”
探店何时变了味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嘉兴日报》报道,如今,探店正成为一种流行的营销手段,在带火了一批“网红店”的同时,不少探店行为也被指“打擦边球”,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吃“霸王餐”等问题也随之出现。近日,在浙江嘉兴桐乡开火锅店的李先生向记者反映“一位号称小红书有上万粉丝的博主来吃‘霸王餐’,以差评要挟不付钱”。
“谁懂这一口的含金量”“不容错过!我不允许你们还不知道有这么好吃的宝藏店”……打开社交平台,形形色色的探店博主以夸张的文案、精美的画面“精准投喂”着大众的需求。据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抖音探店相关视频超24亿条,达人探店为线下商家总计带来超过1333亿元经济收益。然而,当探店经济狂飙突进的背后,虚假宣传、剧本炒作、吃“霸王餐”等乱象频发。
探店本应是连接线上流量与线下实体经济的桥梁,以真实体验为纽带,为消费者提供多元选择,为商家注入活力。然而,如今的探店俨然成为一场“看钱说话”的表演,“给钱就夸,不给就骂”,部分网红博主将探店异化为“敲诈勒索”的工具:不请自来吃“霸王餐”,吃完抹嘴不付账,理直气壮索要推广费;抓住商家对评价的忌惮,故意制造负面舆情,以差评为筹码进行勒索;更有甚者,收取高昂推广费却敷衍了事,数据注水、刷单造假,用虚假繁荣欺骗商家与消费者,甚至催生出抄袭、假数据、刷单等黑灰产业链,严重损害了行业公信力。
探店乱象的恶果,最终由消费者与商家共同承担。对消费者而言,被精心包装的虚假推荐误导,满怀期待进店消费却频频“踩雷”,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消磨了对平台的信任。对商家而言,恶意差评如同“定时炸弹”,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流量反噬,苦心经营的良好口碑瞬间崩塌;而付费推广后换来的“僵尸数据”,更是让投入血本无归。长此以往,消费者失去参考依据,商家陷入恶性竞争,探店经济沦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温床,整个行业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探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建立在欺骗与流量泡沫之上。相关部门应出台针对性法规,对虚假宣传、恶意差评、数据造假等行为划定法律红线,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平台需完善审核机制,对探店内容进行真实性核查,打击刷量、造假等违规操作,让失信者无处遁形。商家需坚守诚信底线,摒弃“花钱买好评”的短视思维。消费者也应提升辨识能力,面对探店内容保持理性,用选择倒逼行业净化。
探店唯有回归真实分享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商家、平台的多方共赢,为实体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编辑:冯淑杰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