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 | 让偷拍神器 “无孔可入”
2025-07-22 14:47:40 编辑:陈晓芳

让偷拍神器“无孔可入”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赵春晖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社交软件上,搜索“针孔摄像头”“隐藏摄像头”等词条,会被直接屏蔽。然而搜索其他更隐晦的关键词,如“无线摄像头”“隐闭式摄录镜头”等,仍会跳转出相关产品的链接。有媒体记者购买一款微型摄像头后发现,该摄像头无需插线、接上网络即可实现监控,且体积小很难被注意到。近年来,不法分子将微型摄像头伪装成插座、路由器、抽纸盒、充电器、钟表等不易被发现异常的日常生活物品,进行偷拍、偷录,由此引发的各种偷拍事件让群众深恶痛绝。

  近年来,从酒店、民宿等私密场所到商场、医院、车站等一些公共空间,偷拍摄像头可谓“无孔不入”,已经形成了一条“生产、销售、安装、盗摄、交易”的黑色产业链,不少人以此牟取非法利益。

  非法偷拍设备违规售卖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且难以根治,既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原因,也有监管环节执行难的困境,偷拍成本低、打击难度大,偷拍器材交易缺少监管和限制。因此,要想遏制愈发猖獗的偷拍恶行,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既要从法律层面出台明确规定,强化源头治理,建立生产、销售、使用等全流程刚性约束体系;更要及时补上销售环节目前存在的监管漏洞,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联动协同防控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依法完善生产资质准入制度,对摄像头生产企业实施严格的牌照管理,明确禁止生产具备隐蔽拍摄、远程操控且无明确合理用途的设备,违者依法予以严惩。同时,应该构建科学严密的溯源体系,可以尝试在摄像头芯片植入唯一编码,记录生产厂商、销售渠道等信息,并对购买者进行实名登记,进而实现全链条可追溯。

  电商平台必须负起“守门人”责任,利用先进技术主动识别、过滤、下架偷拍伪装品,并协同执法部门追溯源头。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升级监管手段,及时对违规平台和商户依法从严处理。同时,公共场所管理者应配备专业探测设备,不定期展开排查,及时消除潜在隐患,为保护公众隐私安全筑起防线。

  公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提高识别、防范能力,警惕偷拍盗摄风险,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对于市面上的窃听、窃照设备,不要随意购买、使用;一旦发现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违法犯罪活动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隐私权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神圣而不容侵犯,偷窥、偷拍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触碰了法律红线。唯有法律利剑高悬、平台责任压实、技术屏障筑牢、监管科学有效精准,多方协同发力,打击与治理并举,方能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

编辑:陈晓芳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