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职业弹幕人”
不准再放“烟雾弹”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央广网报道,以“职业水军”虚构减肥奇迹,用批量刷评制造消费陷阱。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为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
随着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空间的“群演”和“捧哏”层出不穷。从早年前的“刷单炒信”,店铺寻找“刷手”进行虚假交易,以不正当方式提高商品销量;到后来的“好评返现”,商家用几元钱就能买下一条五星好评;再到如今调动气氛的“职业弹幕人”,虚假营销的手段不断升级。
“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佣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预设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以达到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目的的“黑灰产”从业者。如今,“职业弹幕人”已是很多直播间主播身边的“标配”,呈现产业化、规模化的特点,屡屡与监管“打游击”。
不少消费者购物时习惯查看用户评价、参考售后反馈,很容易轻信“职业弹幕人”发出的虚假信息。当消费者被“模板化好评”误导下单后,往往陷入“无效退款难、维权无门”的困境。此类行为不仅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更扭曲了市场的真实反馈,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
近年来,为了规范电商平台,整治虚假宣传,我国相继修订、实施了多部相关法律条例,各大平台也纷纷出台管理办法,对于违规操作的商家给予停播、注销账号等处罚。此次查办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也给相关各方敲响了警钟。
“职业弹幕人”现象也折射出直播电商的深层痼疾,当平台算法将流量与利益深度绑定,部分商家为追逐利益不择手段。要根治此类乱象,需构建多方共治格局:平台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实时监测,对异常评论流量设置预警机制;监管部门需持续升级技术手段,提升跨平台执法能力;消费者亦需理性消费,对“绝对化话术”保持警惕,及时留存证据(如录屏、截图),并通过12315等平台依法举报维权。
公平、诚信、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不容“职业弹幕人”屡放“烟幕弹”。在数字经济时代,真实才是商业的终极竞争力。无论是主播的即时互动还是消费者的弹幕反馈,都应是真实意愿的表达。唯有撕下虚假流量的面具,才能让电商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
编辑:冯淑杰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