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短视频不能沦为流量秀场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孙瑞荣
据《法治日报》报道,老师随意上传师生互动画面,学生炮制剧本上演“校园日常”……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搜索“师生日常”“校园生活”等关键词,大量标注老师身份的博主分享学生出镜短视频和教室监控视频,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 如今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记录和展示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校园短视频以中小学校园生活为背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从天真烂漫的幼儿园萌娃,到青春洋溢的高中生,都成了镜头里的“主角”。 拍摄校园短视频,反映中小学校园生活,无可厚非,但一些乱象值得警惕。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炮制剧本,将教室变为“表演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刻意配合拍摄“逗笑挑战”。有的学生为涨粉摆拍虚假校园事件,甚至模仿成年人的功利思维,过早沾染了社会不良风气。种种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乱象背后是流量经济的畸形诱惑。在“流量即金钱”的认知驱动下,创作者将校园生活当作获取关注、赚取利益的工具。目前,许多短视频都有剧本,若让未成年学生扮演角色拍摄此类内容,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极易陷入流量漩涡,长此以往,不仅会荒废学业,更可能导致价值观错位。 校园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场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过度将学校生活曝光在短视频平台上。校园短视频作为教育传播新载体,不能沦为追逐眼球的流量秀场。如何让校园生活搭乘短视频快车,成为传递校园青春向上正能量的窗口,值得思考。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从维护校园秩序和维护学生权益的高度出发,对校园短视频立规矩、定标准,应多一些高格调、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可以配合预防校园暴力宣传、鼓励学生自立自强等;教师将镜头对准学生,必须事先征得学生及其监护人的同意,应当严格遵循未成年人保护原则,确保视频内容积极健康、不涉及学生隐私。 对于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校园为主要场景的视频内容,从制作传播层面,必须严格遵循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短视频平台应制定更细致的审核标准并严格把关,除关注内容质量外,还要规范账号信息与运营管理,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进行身份验证与隐私保护,坚决下架低俗、暴力、剧本化摆拍的视频。 只有还课堂以宁静,坚守育人初衷,才能抵制泛娱乐的不正之风,让校园短视频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良方。
编辑:韩佳 王洁钰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