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山寨食品还需久久为功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半月谈》报道:如今,山寨食品的“势力范围”早已突破传统农村市场的局限,凭借与正品高度相似的包装、极具迷惑性的名称以及低廉的价格,悄然潜入监管薄弱地带,在网购、外卖等平台以及一些线下零食店等渠道频频“冒头”。
“看着像老干妈,包装上的名字却是‘陶碧华’”“远看是金典牛奶,近看却是全典牛奶”……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踩过的坑。眼下,直播间、线上购物、外卖平台成为山寨食品的温床。
一方面,山寨食品精准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弱点:对品牌认知的惯性、对价格敏感的偏好以及对商品细节的忽视。电商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漏洞,为仿冒品提供了流量入口,同时线下零食店则利用“新潮”包装吸引年轻群体,将低质低价伪装成“性价比”。另一方面,监管体系在新型销售渠道中的滞后性愈发凸显,产品跨区域生产销售的溯源困难、平台责任界定模糊、基层执法力量不足,为山寨食品编织了一张“灰色生存网”。
山寨食品是一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的“侵权产品”。虽然部分生产商在法律层面拥有完整手续,是经过独立注册的合法企业,但本质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用“合法外衣”掩盖产品潜在问题。部分山寨食品存在质量隐患,卫生标准不达标、添加剂超标等问题,无异于将消费者健康置于风险之中。此外,从长远看,这会导致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打击山寨食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协同构建起“防火墙”。监管部门应升级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追踪生产链条,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将“抽查式”执法转向“全网覆盖”治理。电商平台与外卖平台需强化审核责任,加强仿冒品筛查力度,切断流量与销售渠道。消费者则应提升辨识能力,警惕“低价高仿”陷阱,通过投诉维权形成监督合力。与此同时,正品企业需主动出击,通过包装升级、溯源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增强防伪壁垒,以科技“护城河”抵御山寨侵蚀。
唯有以技术为盾、以监管为剑、以共识为基,方能驱散山寨食品的阴影,让市场回归清朗,让消费者安心选择,确保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编辑:聂臻臻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