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式“专家”坑农害农要严打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邵光耀
据《半月谈》报道,“不用氮磷钾,不用喷农药,买这个庄稼生长照样好”“我们的产品运用量子科技,对提高产量、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都有奇效”……春耕备耕时节,记者接到基层线索反映,部分所谓“农技专家”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传道授业”,有的在传递错误信息的同时,极力推销来路不明的农资产品,一边误导群众一边敛财欺诈。
帮助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产量、改良土壤,社交平台上,不少农技专家借助助农直播、短视频科普等,推广农业科技,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但是其中不少人名不副实,甚至有人“挂羊头卖狗肉”。他们不过是“三五天成材”的速成式“专家”,熟悉一定的话术,掌握一定的流量密码,用AI制作丰收场景,就敢在网上指导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
这些速成式“专家”行农业指导帮扶是假,带货卖产品才是真。他们的指导并不会真正帮助农民解析病虫害以及低产原因,而是尽可能把病症往自己的产品上靠,进而推销缺乏质量保障的农资产品,导致罔顾实际情况,开出“假药方”或者药不对症,坑农害农。
速成式“专家”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利益链。他们打着专家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要发现一起,依法严惩一起。
社交平台应该加强对农技专家的审核认证,对打着助农幌子行欺诈之实的速成式“专家”冒头就打,净化网络空间。农民要强化科普学习,提高自身甄别能力,不能听风就是雨,应结合自身实际种植情况,找到真专家、剖析真症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速成式“专家”现象的背后,说明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有较大需求,相关农技服务人才资源仍存在结构性缺口。速成式“专家”盖过真专家的风头,除了他们能说会道之外,就是在网络上的声量比较大,基于这一点,真专家也应该掌握流量密码,用自己的实力和声量盖过这些骗人的“小喇叭”,真正实现助农增收。
编辑:韩佳 张兴红 宫海娜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