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锐评
新派锐评丨数字生活也需要“断舍离”
2025-05-07 11:28:25 编辑:冯淑杰


数字生活也需要“断舍离”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薛静


  据新闻晨报报道,日前,全球性科技消费电子知名品牌绿联(UGREEN)与知乎携手,联合发布的《当代人数据囤积症大赏》报告显示,62.4%的用户囤积照片、视频等“情绪痕迹”,61.9%的人存储大量“存了等于学了”的学习资料,56.3%的打工人则积攒了以TB为单位的职场文件。值得关注的是,71.6%的用户因“害怕未来需要”而拒绝删除文件,折射出深层的“损失厌恶”心理。 

  互联网时代,数据不仅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情感紧密相连。一张旧照片、一段老视频、一份学习资料……这些数据,是每个人的精神宝库,也是人生的“备份”。

  但过度收集、保存数字资料,只是增加却不删减,那些所谓的人生记忆就变成了“负担”。最近几年,关于“数据囤积”的讨论十分活跃,很多热衷于存储数据的人自称“数字仓鼠”,“数据囤积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数据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占用不了什么“实体空间”,但是占用了设备的存储空间。久而久之,设备里多了一个个数字“垃圾场”不说,还容易造成数字资源的浪费。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囤积”与现实中的“囤积症”有很大的相似度。由于保存的数字文件数量大、内容庞杂,人们往往难以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进而引发情绪焦虑。数据长时间被“封存”,也有可能加剧信息安全风险。一旦因为存储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存储服务提供商出现问题,大量数据面临着无法恢复的风险,给人们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要解决“数据囤积”,一方面,需要建立对数据的正确认知。收集数据没有问题,但数据是拿来使用的,而不是存起来的。只是囤积数字资源,并不会自然地提升知识积累和自我价值。只有通过有效利用,才能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因此,积极主动给信息建立分类,定期对过时、无效信息“断舍离”,把“可能有用的东西”变成“真正有用的东西”,才能让数据更好地成为人生记忆。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存储服务技术创新,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管理轻松的存储服务,既能快速方便地找到所需信息,又不用担忧数字安全和使用成本的难题。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不要被围困于“信息茧房”,也不要被“数字洪流”裹挟前行。跳出数字世界,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到现实中,自有另一番天高地阔。


编辑:冯淑杰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