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锐评
锐评 | 面对“自律挑战” 保持清醒别入局
2024-12-24 12:50:16 编辑:赵越

面对“自律挑战” 保持清醒别入局

新派融媒体论员 于哲


据潮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段时间,有关“自律挑战”的生意凭借短视频的传播,受到不少人关注。简单搜索就能发现,这些公司的宣传大多相似,只要独自在房间内,不与外界接触,遵循一些看似简单的特定规则,就能在一定时间后赢得丰厚奖励,少则5000元,多则50万元,让很多信心满满的观众以为自己捡到了“馅饼”。但当你点击报名之后,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

通过网络搜索后不难发现,这些公司的宣传大多如出一辙。视频中的参赛者面带微笑,看似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挑战,丰厚的奖金更是让人心生向往。然而,当你满怀信心点击报名之后,很快会发现,所谓的“简单规则”实则暗藏玄机。除了不能与外界接触这一基本要求外,还有诸如手机每天只能定一次闹钟,闹钟只能看时间,不可移动、触摸和遮挡;进入卫生间单次限时不超过15分钟,且需面对监控站10秒以上……这些苛刻的规则考验着挑战者的身心和耐力,稍有不慎就会挑战失败。

更令人震惊的是,即使挑战者拼尽全力完成了所有任务,也有可能在最后一刻被以各种理由判定失败。这些理由往往含糊不清,甚至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睡觉时枕头遮挡面部、运动时遮挡了桌上物品等,让挑战者感到无所适从。而一旦失败,不仅奖金无望,连已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都付诸东流。

很多挑战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奈和控诉。他们表示,自己在挑战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压抑,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些挑战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旨在利用人类的贪婪和好奇心从中获利。

此类挑战其实早已有之,如“寂寞挑战”“禁闭挑战”等,此番不过是换了个“马甲”。就目前来看,所谓“自律挑战”其实并不能达到自律的积极效果,长时间的封闭甚至还可能造成焦虑、抑郁、狂躁等负面情绪。因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不要轻信商家的宣传和诱惑,避免盲目参与。

有律师表示,此类行为有点像特殊的博彩行为,很容易引发赌徒心理,也可能助长公众通过小概率、偶然事件不劳而获的想法,从而引发道德上的争议。

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领域,类似的“自律挑战”“极限挑战”活动频频出现,诱导用户交高额报名费,除了需要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负起责任之外,还需要从根源上戳穿其设下的话术陷阱,形成治理的合力。

“自律挑战”的剧本多是雷同的,不劳而获的陷阱换汤不换药。公众要明白,自律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和实践的品质,而不是一场可以轻易获胜的游戏。只有通过真正的付出和坚持,才能赢得内心的平静和成长的力量。


编辑:赵越

一审:赵越 二审:王洁钰 三审:李中伟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