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锐评
锐评 | 去野外“打野” 也不能太野了
2024-12-20 14:20:39 编辑:陈晓芳

去野外“打野” 也不能太野了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宋玉璐

近年来在徒步圈中盛行的“打野”,如今渐渐变味。边徒步边采蘑菇、摘野果的行为,被称为“打野”,本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然而发生在南京周边的一些“灭绝式打野”,不仅抢了小动物赖以熬过寒冬的口粮,还可能对生态造成长久的破坏,令人忧心。

  “打野”行为逐渐偏离正轨,“灭绝式打野”现象愈演愈烈。从不少热衷于“打野”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有人一次采摘好几筐栗子、蘑菇等,甚至还包括一些有毒的果实。这种过度采摘的行为,无疑是对自然生态的一种破坏。

  对野生动物来说,野果和菌类是它们过冬的口粮。比如橡子是松鼠的食物,南天竹的果子对人有毒却是鸟类的食物。人类大量采摘这些野果,很可能导致野生动物在冬季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衍。一些人采摘后还随意丢弃,使得这些原本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的果实失去了价值。

  不仅如此,过度采摘蘑菇除了会影响其自身的生长繁殖外,还会破坏自然环境,对整片森林产生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野果是保护植物,比如中华猕猴桃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禁止随意采摘。然而,很多人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打野”过程中可能会触犯法律而不自知。

  近年来,呼吁停止“灭绝式打野”的声音没有停过,然而有的人了解这些行为的后果之后依旧不听劝阻,那就是“又蠢又坏”了。

  与“灭绝式打野”相对的是“无痕山林”原则。亲近自然但不破坏自然,不乱丢垃圾,避免野生动物因误食人类垃圾而改变生活习惯、降低捕食能力甚至患病,非科研用途不随意采集动植物,采集时也要尽量减少对采集对象和环境的破坏,才能真正还山林“原住民”一个清静。

  治理“灭绝式打野”,不能只靠呼吁,更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加大对破坏森林的处罚力度。此外,要加强宣传引导,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成为户外活动人群的共识,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编辑:陈晓芳

一审:陈晓芳 二审:冯媛媛 三审:李中伟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