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促销套路
带偏“双11”之路
□潍坊融媒评论员 于哲
据《新京报》报道,临近“双11”,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全链条优化促销规则,保障活动规范、透明,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随着今年“双11”的临近,各大电商平台再次上演激烈“厮杀”,各类促销活动轮番登场。部分商家通过“先涨价、再打折”等操作,造成商品价格不降反升,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被割过几茬“韭菜”后,消费者不禁要问:“双11”真的带来了更多优惠吗?
除商品价格套路外,电商平台会员优惠政策也是促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各大平台复杂的折扣规则和不参与优惠的商品限制,让消费者即使绞尽脑汁也难以算出“最优解”,迷失在满减、尾款、定金、预售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规则中,这也成为不少消费者对“双11”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促销套路多了,折扣变了味,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甚至侵蚀到电商发展的信任之基。对此,各大电商平台理应加大对商家的监管力度,优化预售活动的规则,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特别是“双11”期间,往往也是各类虚假打折、夸大宣传、流量造假等营销乱象泛滥之时,这就提醒相关平台要加大管理力度,不能让此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频繁上演。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最希望看到问题进入彻底的治理轨道。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围绕促销工具、折扣展示、优惠发放、结算支付等关键环节,全链条优化促销规则,保障活动规范、透明,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同时,明确要求各大电商平台要及时妥善化解网络消费纠纷,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高效处理投诉举报,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并督促平台内经营者遵守网络购物七天无理由退货、产品“三包”等规定。
如今的“双11”,活动周期越来越长,促销方式越来越复杂,很多消费者非但没有享受到实惠,还被平台和商家的各种规则、玩法给绕进去了。对于电商平台而言,持续增强透明度和诚信度才是得以长久发展的秘诀。只有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双11”才能真正成为全民欢庆的购物节,而非一次次的消费“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