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我国北方第一、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尤其在北方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它不仅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更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国第一的“冠军摇篮”。今年以来,山东在稳固制造业优势的同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能源结构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在装机总量的占比超过了50%;海洋经济领域,依托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国内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持续领跑全国。
为了缩减货船在不同港口间的通关时间,山东省在今年7月1日上线了“山港通”转运新模式,实现进出口企业“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原来45小时的货物舱单放行时间,大幅压缩至1小时以内。
青岛港作为山东港口群的核心枢纽,目前已开通外贸集装箱航线230多条,是全国出口企业的主要出海通道。目前,山港通模式的货船主要运载矿砂、轮胎、玻璃等货物,在青岛港中转后,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地。
港口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棋眼”, 目前,山东拥有7个大港口,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分别排名全球第4名、第6名、第11名。近年来,山东整合优化沿海港口资源,推动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形成整体联动效应。
不仅如此,山东坚持陆海统筹,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潍坊一家船舶动力装备企业,是山东最新一批上榜的5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之一。其主打产品——船用中速柴油机,广泛应用于内河航运船、海洋工程船和近海运输船等多个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订单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
热效率是衡量柴油机将燃料热能转化为动能的关键指标,他们凭借53.09%的热效率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相较传统柴油机45%-46%的热效率水平,53%的热效率带来约14%的经济性提升,这意味着更低的油耗、更小的排放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山东已建成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3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全省23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141家在细分领域深耕超过20年,154家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工业大省山东是靠什么托举起这份“冠军成绩单”?
山东省副省长 孙喜民: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制造业优质企业培育紧抓在手,每年制定年度培育方案和企业库,针对性推出一批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这样的梯次培育体系,开展财税金融赋能、科技人才赋能、质量品牌赋能、数智融合赋能等精准帮扶,合力支持中小企业由“小而美”向“精而强”跃升。
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高标准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今年,山东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实力。
山东省副省长 孙喜民:我们将坚决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方面,全力以赴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不断塑强现代化产业新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工业是经济的基石,而能源是工业血液。去年10月,山东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截至今年5月,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25亿千瓦,占比超过51%,实现了从“以煤为主”到“多能互补、清洁主导”的历史性跨越。
为了实现更加稳定、高效、充分的绿电消纳,山东省还正在建设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在这里,海水将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海水产生的绿氢,经过压缩储存后,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正在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山东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正在带动全省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据统计,“十四五”前三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5.8%,经济年均增长6%,以更少的能耗支撑了经济中高速增长。今年山东还将加快建设核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等项目,加快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来源:央视财经
编辑:李新花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